■ 社论
徐玉玉案中的骗局,是个值得解剖的“麻雀”,其教训就指向了全链条治理的尽早建立。
徐玉玉事件中的骗局得到了完整还原。在公安部统一指挥下,涉案的8名犯罪嫌疑人全部归案后,日前央视记者对行骗疑犯进行了采访,8名嫌疑人分工明确,有黑客出卖信息,作案按剧本分工,这也暴露出电信诈骗背后那些仍在张开的缺口与黑洞。
徐玉玉事件自案发以来,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早已超越了个案的意义,承载着社会对个人信息安全和电信诈骗防治的反思。此次,央视对徐玉玉骗局完全的还原,如同解剖麻雀一样,详细向人们展示了实施诈骗的信息怎么来的,用什么电话与受害人联系沟通的,怎么诱骗受害人查询银行账户,并向指定的银行卡打款的,从中可以看到,信息、电话卡与银行卡,始终都是构成实施电信诈骗的不可或缺的三个关键因素,万变不离其宗。
徐玉玉案在公安部的介入之下,成功快速破获,并不是简单的上级重视、一抓就灵,真正意义在于,能够统一调配全国内的行动资源和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消除区域、部门之间的障碍,达到打击诈骗力度与效率的高度统一。
查一个徐玉玉案容易,但要形成对信息泄露、电信诈骗的多向打击,却并不容易。但再不容易,也得“起而行之”:现在电信诈骗之严重,早就成了社会性问题。
而要全链条治理,就需要跳出那种个案化或部门化的单兵作战式治理。电信诈骗从上游的信息泄露,到下游的各种诈骗术,作案者经常是跨省作案,对其打击涉及的权责则隶属于多个部门。基于此,有必要建立跨地域、跨行业,协调联动、快速一体全链条的打击机制,形成全国范围内无缝的打击网络,避免小范畴的单打独斗。
比如就编织公民信息安全网而言,加强如快递、银行、教育等重点领域的公民信息安全防范及信息买卖的打击,尽快结束公民信息“裸奔”的局面,就需要并举。而对实施环节的电信诈骗具体操作,既要尽早完成包括虚拟号段在内百分之百的实名认证,提升实施电信诈骗的暴露风险,也要针对其诈骗钱财的典型特征,进行对症施治:被骗的钱财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管是防止诈骗得逞还是破获犯罪分子,都离不开对这个“管道”的把控。
所以这就需要推进公安、银行、电信等部门协作,以信息为中心,形成区域一体扁平化的快反机制,这就是初步全链条的局域网。对不少省市而言,强化部门协作,也需要机制保证:如今山东、陕西、深圳等地都相继建立了类似于反电信诈骗中心,层层成立了由政府领导任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形成齐抓共管的电信诈骗治理局面,就意在如此。
而全链条治理、多系统共治之下,着力堵住信息泄露的口子,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上游”制作木马病毒、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和“下游”非法买卖银行卡、利用POS机套现获利等违法犯罪,实施全覆盖追踪、全链条打击,在遇到诈骗案件迹象的情况及时组织电信运营企业和银行金融机构快速拦截、封堵、查询和止付,对诈骗先冻结财产再查办案件,才能彻头彻尾地摧毁这类违法犯罪的“黑产”体系。
徐玉玉案中的骗局,是个值得解剖的“样本”,其教训指向了全链条治理的尽早建立。这是完善反诈骗治理体系与机制的必由之路,也是让徐玉玉事件不再上演的不二之方。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