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
人,总是被时代裹挟着走的。摇滚也不例外。从这个层面来说,去讨论崔健在摇滚圈的地位,其实没有意义。因为摇滚在当今这个时代,更多被一些人赋予的是商业价值,早已偏离了诉诸灵魂的初衷。
崔健从未缺席过摇滚的大事件
“摇滚精神就是一颗永不停歇滚动的蛋,现实这块石头虽然坚硬,可蛋才是生命。”这句话很崔健,而9月30日,注定又是振奋人心的一天,55岁的崔健将于北京工人体育场举办一场“滚动三十”演唱会。
1986年,崔健站上舞台,成为用音乐为“我”发声的第一人。但也有人不禁质疑,如今年轻人对崔健的印象,不是在台上呐喊着“我曾经问个不休”的摇滚乐教父,而是在电视机里配合着节目一遍一遍表演着音乐的嘉宾。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崔健和他的摇滚“消失”在年轻人的视野中,影响力微乎其微。在当时,随之“消失”的是整个中国摇滚乐。千禧之年之后的很长时间,“中国摇滚已死”像魔咒一般缠绕着每一个摇滚人。摇滚乐作品越来越少,曾经辉煌过的乐队一支接一支宣布解散,娱乐一点点吞噬真正的音乐,盗版、MP3、假唱……
于是在2002年,一场不得不发起的运动开始了,因为“真正能够证明摇滚音乐价值的,就是现场演出”。这一次又是崔健。他发起“真唱签名行动”,与罗大佑等200多人在保证真唱的一块红布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崔健说,摇滚乐是随着时代变化定义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这条路上他不会退休。
实际上,崔健几乎没有缺席过摇滚的大事件。转眼三十年了,摇滚乐对他而言是坚守和建设的一块方土,他说,“最后我们能够做的,只是写自己的故事,和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有关的故事。”
2013年,电影《蓝色骨头》上映,资料上写着:“导演:崔健 编剧:崔健”。是的,玩摇滚的崔健第一次尝试了拍摄电影,主题曲用了一首他个人很是满意的歌曲《蓝色骨头》。这于崔健而言是一次跨界,却依然离不开摇滚。
今天摇滚乐被赋予了更多商业价值
在六七十年代的人看来,崔健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无论是那首《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还是他帽子上的那颗红五星。而对于年轻一代,认识崔健是通过电视,通过综艺节目。有人认为崔健上电视节目是一种妥协,崔健反驳:“我们坚持真唱和真乐队,如果节目组给予保证,我就没有理由再去拒绝。再拒绝,就是端着臭架子、看不起电视观众。”
有歌迷认为,崔健的词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能准确击中要害。所谓的击中,就是引起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和共鸣。但若说在任何时代都能广泛引起共鸣是不可能的。毕竟摇滚产生和让人为之着迷的时代背景已经渐行渐远。80年代的思潮和今天娱乐化的媒介环境已然格格不入。80年代青年人面临的迷惘和这一代青年人的困惑又是大相径庭。就像80年代的人大概也想不到今天能如此盛产无需凭借作品就能大把捞钱的“鲜花鲜肉”们。
今天的摇滚影响力不再,并非是个人努力能避免的。人,总是被时代裹挟着走的。摇滚也不例外。从这个层面来说,去讨论崔健在摇滚圈的地位,其实没有意义。因为摇滚在当今这个时代,更多被一些人赋予的是商业价值,早已偏离了诉诸灵魂的初衷。
□舞憩(乐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