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书评周刊·书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书评周刊·书情
下一篇

书情

2016年10月0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噪音使整个世界静默》
作者:耶胡达·阿米亥
版本:作家出版社
2016年9月
《上海屋里厢》
作者:席闻雷 罗晴
版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年9月
《国中的“异乡”》
作者:王东杰
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9月
《民主与大坝》
作者:大卫·利连索尔
版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6年8月

  文学

  “我望见一棵树在秋天里它坚实的种子喀啦喀啦作响”,这是阿米亥的《秋,爱,史》中的一句。秋天来读阿米亥的这本新诗集吧。

  阿米亥是以色列当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于德国,十二岁迁居以色列,二战期间曾目击以色列独立战争和西奈战役。在战后发表的多部诗集中,他善用圣经和犹太历史作为诗歌意向,在民族与个人、战争与爱情、日常与神圣、生与死等主题的糅合中,引人深思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普遍命运。

  以色列文坛灵魂的魅力与国家命途的多舛是分不开的。2000年阿米亥去世后数天,以巴双方又在耶路撒冷等地掀起新的一轮血腥冲突。人类的残忍与狭隘,与诗人的哲思与告诫总在历史长河中相爱相杀。

  但很多人爱阿米亥的原因并不全然在于深邃的主题。有读者说,阿米亥诗中有种透明的质感,这种透明恰能化生出诗人对读者之间的默契和共鸣。

  艺术

  常在豆瓣上关注城市摄影的人或许对席子(席闻雷)的相册不陌生。他会利用近景和远景的配合,把上海这座“魔都”里拆迁中的废墟堆、高耸的东方明珠摄在一张照片里。再配合云影,观者一下子就被拉入了近代上海风云变幻的场境中。

  他还拍摄上海拆迁区里那一棵棵孤零零的树,弄堂里颇具中国特色的黑板报,以及那些被遗弃在旧民居里的老沙发和静默的旋转楼梯。这些日常中被遗弃的旧物,似乎是站定了等着他来拍。

  席子有个相册的名字叫《霓虹灯外》,这是学者卢汉超一本著作的名字,作品讨论的是20世纪都市化进程中上海日常生活的变迁。对于这样一个进行时的主题,摄影作品给人带来的震撼并不输于学者的洞见。怕的是人们视而不见。

  历史

  书的副标是“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说到四川和认同,台湾学者王明柯曾谈及在1949年以前,如今“羌族”所在的区域中生活的人们并没听过“羌族”一词。在他在田野调研的1995-1998年之间,正是典范化的羌族文化推广的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方史研究在中国兴起,已成为近中国史学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四川史研究并算不上最突出,但在整个中国文化系统中,四川近代史有着学者不可忽视的丰富性。在清代,四川经过了一个大规模的移民过程。到十九世纪中晚期,移民后裔逐步形成“四川人”的地方认同。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四川在全国的政治和文化格局中都处在边缘位置,被视为“异乡”;直到30年代中期,随着国难日亟和国家政治统一进程的加快,其地位才得以提升。

  王东杰在本书中聚焦晚清至民国一百多年间,展示了四川社会与文化史上涵盖宗教信仰、政治斗争等不同领域的片段,涉及的社会阶层既有军人政客、精英学人,也有普通士人和部分下层民众。他对这些问题的讨论都可归入“近代四川的地方认同”这一大主题之下,对中国近代的地方、国家和认同进行了深入思考。

  社科

  中国人对大坝并不陌生。在发展中国家,大坝的修建与20世纪民族国家对于“发展”的执迷相关。在非洲就曾出现过大坝修建热潮,但随后造成的生态问题也越演越烈,成为近年来发展学、人类学关注的议题。

  不过这本《民主与大坝》提供的是发达国家的一个积极案例。它是在美国最大的河流——田纳西河流域中写成的。利连索尔是美国公共工程管理大师、著名实业家、公共活动家。1933年,罗斯福总统任命他为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领导组成员,在其主持下,田纳西河谷洼区域的治理成为罗斯福新政中最早也最成功的一个收获。

  田纳西流域的大坝还实现了民主与设计之间的结合,如作者所言:“民主设计的命根就是:在全体人民心上都觉醒起一种共同道德旨趣之感。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方向。不是一个一劳而永逸的计划,而是由人民自觉地选择许多陆续相继的计划。” 《民主与大坝》英文版出版于1944年。2016年,随着国内对于大坝修建的反思与质疑,中文版的面世意味深长。

  本期书情主持:新京报记者 孔雪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