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论
下一篇

我们值得过更好的“去泡沫”的公共生活

2016年10月0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我们需要归于常态、平和的生活,让理性之美复归,让社会认知跟上这个国家和时代的步履,更多地“务实”“求实”“唯实”,最终实实在在地推动社会改革和发展。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

  “节”“假”对应,让国与民在这特殊节点有了“同呼吸”式的连接:人们在生活的今昔变化中,感受着国家的变革与前行步伐;而享受到改革发展红利的人们,也将对国家发展的宏愿寄寓在了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中。所以,在假期里放松身心,在祖国大地上领略着、感受着,也是“同庆”的另一种方式。

  所有纪念,都是对“活在当下”的顾惜;所有纪念,个中又都投射了对更好的公共生活的希冀。而好的公共生活,可内缩为制度健全和公序良俗体系的完善,也可外延为人们幸福感的所有外部依托。它应该是真真切切的,而非泡沫化的。也只有这样,人们的安全感才有坚实支点,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反哺才能在“民生地表”上稳实落地。

  好的公共生活,需改革助推、制度润泽,也要社会文化理性的涵养。揆诸当下,随着改革被导入“全面深化”的节奏,很多制度正朝着法治化方向定型,这也在夯实公共生活向好的根基:也只有法治基因植入公共治理肌体,才能更好地制衡权力、保障权利,公共生活才能在人文、权利、尊严等价值舒展中获得某种稳固性。

  但也得看到,时下公共生活中仍有不少“泡沫”,给人们的获得感注入了很多不确定性。这些“泡沫”的存在,引发着社会躁动、焦虑,影响着民众的幸福感在更高层次上的满足。

  今年以来,楼市话题热度不断“高烧”,尤其是这阵子二线城市房价急剧上涨,让工薪阶层和不少年轻人倍感失落。要给楼市“去泡沫”,部分地方也该在限购外想办法,多从供给侧着手,完善供房结构、土地供应制度和房地产信贷额度等,让房子尽早从投资工具回归居住属性。

  同样不可忽略的,还有新经济中的“泡沫”。就在这两天,公号大V刷量问题广受关注,这揭破了部分所谓新商业模式虚假繁荣背后的不堪一面。如今新经济已成助推中国经济转型爬坡的重要引擎,可当电商刷单、公号刷量、直播刷人数等乱象频现时,挤掉那些附在“互联网+”之上的“伪需求”的泡沫,也攸关经济转型成败。

  “泡沫”不止如此。有人说,2016年过去大半,其年度关键词非“互撕”莫属。如今无论什么话题,进入舆情管道后都会引发“互撕”。价值多元、观点碰撞是好事,但“一言不合就开撕”很多时候是在围绕泡沫化议题,制造口水泡沫,它罕有公共讨论应有的营养,有的是站队和不容异己的攻讦谩骂。到头来,人们会发现,口水越来越多,真相却越来越少,泡沫之下一地狼藉。那些“事实先于判断”“不搞人身攻击”的基础共识,有待重塑。

  泡沫频现,也是价值理性溃散下的社会性浮躁的表征。戳破这些泡沫,亟须将务实的价值理性嵌入政策制订与文化共识中,让创新、讨论基于脚踏实地的方法论。为此,社会各方该更沉静地溯源索因,对“泡沫”产生的源头机制加以根治,而不是止于掐灭几个泡沫,或是用制造新泡沫的方式挤泡沫。

  我们值得过更好的公共生活——没有泡沫与无谓的内耗的那种。在改革、发展作屏障的基础上,这也需要让理性之美复归,让社会认知跟上这个国家和时代的步履,更多地“务实”“求实”“唯实”,最终实实在在地推动社会改革和发展。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