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经济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经济时评
上一篇

标普预测敲响银行信贷资产警钟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金融观察

  标普预测也并非空穴来风,目前银行不良贷款数据与企业高杠杆债务率明显不相称,这说明银行不良贷款或许被严重低估。

  就在中国社科院研报警,中国企业杠杆风险高、国务院发布降低企业杠杆率和银行债转股的重磅文件后,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预测了中国企业信贷恶化将导致银行业未来被迫大幅增资的结果。

  按照标普预测:去年末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已达5.6%,若未能减慢信贷增长,不良贷款率将增至11%-17%;2020年,中国银行业将不得不增资11.3万亿元人民币用于资本重组,增资规模合1.7万亿美元,约为2015年中国名义GDP的16%。

  如果标普预测符合实际,其后果不堪设想:引发大面积银行坏账,使银行靠财政拨付的经营资本丧失殆尽,各项经济改革也将停滞不前,对中国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

  客观来说,标普预测也并非空穴来风。就银行业不良贷款来说,标普预测与中国官方公布数据差距如此之大,到底谁更接近真实很不好说。因为当前银行机构迫于各种考核压力,隐瞒不良贷款真实性情况确实存在;且目前银行不良贷款数据与企业经营效益、企业高杠杆债务率明显不相称,这只能说明银行不良贷款被严重低估。

  显然,标普预测结果为我们敲响了银行不良信贷资产警钟:

  首先,是不良贷款数据真实性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决策准确性,以及化解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能否到位。为此,需要认识到不良贷款数据造假的危害性,把数据打假纳入重要经营管理目标,将全部真实不良贷款反映出来,为化解不良信贷资产提供扎实数据支撑。

  其次,是各级地方政府对银行信贷投放的干预。如今部分地方政府对银行金融机构的软性干预依然存在,不少银行机构信贷投向了一些与地方政府政绩有关的低效产业项目,由此形成不良贷款。对此,我们应吸取过去行政干预给银行业和中国经济带来危害的教训,解除对银行信贷的行政束缚,打击各种不守信行为,为银行信贷经营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再次,是银行机构信贷的投放对象。银行机构若仍持“重大轻小”、追求高额回报等信贷理念,其结局必然难逃标普预测命运。因此,银行金融机构应把信贷精力转向到中小微实体经济上。从最切合国民创业信贷需求入手,把信贷经营做实、做活、做强、做大,从根本上遏制不良贷款上升趋势。

  最后,是如何调整经济结构。目前银行不良贷款主要集中于高杠杆企业和产能过剩产业;只有加大去杠杆、去产能力度,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压缩才有希望。由此,惟有推进供给侧和国企改革,按照此次国务院公布降杠杆和债转股方案,提高债转股质量,才能成功化解企业债务风险和银行信贷风险。

  □莫开伟(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