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想一步】
纪实类电影最为珍贵之处在于,它让你看到来路的艰辛与挣扎,看到被时代裹挟的多层次的人性,也看到个体直面逃无可逃的政治和宏大时代的卑微与建设。但相对于没完没了的IP改编、翻新,我们对于这个时代的影像化思考、艺术化记录实在太少。
近期除了《深海浩劫》,9月30日上映的《湄公河行动》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由于所取材的案件“湄公河惨案”(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曾经震惊世界,5年后艰难搬上了大银幕,不仅票房打败同档期的多部商业大片,也引起了社会层面的讨论和思考。
实际上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都会改编成电影,比如根据水门事件改编的《惊天大阴谋》(All The President's Men),讲述了伊朗革命的《逃离德黑兰》、取材于香港警史上一段轰动性的真实事件的《金钱帝国》等。
电影从来都是折射复杂社会和时代的镜子,这些根据人类历史上值得被铭记和反思的真实事件改编记录的影像,更让人容易感同身受地去哀恸或振奋。不排除出于商业上或者对于奖项争夺上的考虑——每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列表里基本都有一两部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但这类影片最为珍贵之处在于,它让你看到来路的艰辛与挣扎,看到被时代裹挟的多层次的人性,也看到个体直面逃无可逃的政治和宏大时代的卑微与建设。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这样的纪实类电影和纪录片是有相同之处的。不仅仅是指拍摄手法上的相似——在《深海浩劫》中许多观众都有在看纪录片的观感——更多的是承担的社会功能的相似。以英雄主义或者以大团圆为叙事脉络的商业电影主要承载的功能,更多是感官上的,或者是去抚慰人在面对现实残酷时的一些焦虑和伤痛,而相对来讲,纪实类电影和纪录片一样,是需要刺痛我们的。
就今天的国产电影而言,纪实类的题材实在太少,虽然今年我们有了根据真实新闻改编的《追凶者也》,有《湄公河行动》,还有一些根据小说改编的现实题材作品比如《烈日灼心》、《我不是潘金莲》,但远远不够。相对于没完没了的IP改编、翻新,我们对于这个时代的影像化思考、艺术化记录实在太少了。将来的人们以影像来回眸这个时代时,看不到富士康连环跳中的劳资冲突、看不到莆田系对民营医疗的污名化、看不到邢台洪灾打碎的现代公共基础建设对人民安全保障的幻象,看不到社会各类资源分配的困境……在银幕上的反映,徒留或炫目或鸡肋的特效,明星堆砌却逻辑感人的“大片”,又该如何评价这个时代的电影呢?
□团子(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