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下一篇

用干部交流撬动东北社会观念之变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要改变影响东北经济振兴的落后制度基因,关键在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而干部人事交流,又是撬动观念转变的重要路径。

  17日上午,国家发改委就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情况举行发布会。发布会上,发改委方面提到的东北和东部省市将“互派干部挂职交流和定向培训”,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派干部异地挂职,是我国干部挂职锻炼机制的常见做法。但组织东北三省与苏、浙、粤,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市与京沪津深建立对口合作机制,开展互派干部挂职交流和定向培训,显然有其深意:这种挂职交流,呈现出以省市对接为特征的“对口”性,它指向的,是东北与东部多个省市在人事交流层面的互动。

  表面上,东北与东部省市的人事交流,只是“干部资源”的跨地域调动,可其意义旨归显然不在于此,而在于更深层次的观念碰撞。

  东北经济现在正处在特殊的当口。国家发改委在发布会上指出,“东北经济在筑底,不会再出现大幅度下滑”,而怎么让东北经济在触底后尽早反弹,从“不会再出现大幅度下滑”变为跳出发展泥潭,仍需要去除东北经济社会发展当下面临的不少制度桎梏。而改变那些落后的制度基因,究其关键,又在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上个月,国务院会议审议通过《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时,李克强总理提出要让东北地区全面对标国内先进地区,东南沿海省份与东北地区建立对口合作机制。11月16日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中,又对哪儿与哪儿对口提出了更明细的安排。

  这些推动发达地区与经济困难地区“对标”的举措,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还是观念滞后的问题。近年来,东北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与其相对封闭、僵化的政经环境紧密关联。部分东北地方干部的管理思维过于保守,加剧社会管理的板结,也让平等、自由的文化与制度基础的匮乏被僵化治理强化。

  很大程度上,东北经济能否强力反弹,观念转变是绕不开的挑战。干部人事交流,正是撬动观念转变的重要路径。

  东北与京沪苏粤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干部交流,可以推进人才体系的上层建筑——就是干部队伍的“活血”。

  把具有开阔视野、创新思维的外来干部请进来,形成区域性的示范效应,带动更多东北基层干部去学习何为符合时代发展公共服务精神,去推动治理现代化。而让部分东北干部走出去,在开放多元为基因的经济发达地区,切身感受更为市场化的创新创业氛围,也能推动他们以观念刷新促制度革新。

  是的,东北经济需要向改革要活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与简政放权要与时间赛跑,多些治本大动作;经济层面要破除种种不合理壁垒,让社会资本不再遭遇过多玻璃门,降低民众创新创业成本;民众就业择业上也要扭转“唯有铁饭碗”的老观念等。而这些改革中,人的因素会占据主导。

  尽管说,东北要全面对标国内先进地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可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复制,但人才“活血”战略则完全可以提速。期待东北在以人事流动为杠杆,带动观念转换,促进东北的市场化、现代化开放后,也能为学成归来的干部提供敢于创新、试错的平台,并完善“能者上、庸者下”的制度环境,切切实实地用观念迭代为未来社会经济转型夯实基础。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