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危化品监管的信息不仅要公开,而且要全过程公开。为了保障公开的及时性和公开的质量,制裁手段也要跟上。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要依托安全监管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设立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公共服务互联网平台,公布咨询电话,公开已登记的危险化学品相关信息,为社会公众、相关单位以及政府提供危险化学品安全咨询和应急处置技术支持服务。
“登记中心”演变为“公共服务互联网平台”,名称的变化,预示着危化品监管思维的重大改变。
一直以来,危化品监管,信息过于封闭,不仅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没有做到数据共享,部门和部门之间同样存在信息障碍,监管的信息公开和民众参与更是缺位。大到危化品项目的选址、审批,小到企业日常危化品生产、存储、运输,往往都是不透明的状态。
在诸多危化品爆炸案发生之前,周边民众根本不知道,身边竟然潜伏着“定时炸弹”。事故救援中,救援抢险人员也无法在第一时间精准掌握现场危化品品类数据、导致采取错误的应急处置措施,最终酿成悲剧。
有媒体曾走访上海、青岛、宁波三地的港口时发现,很多居民都对近在咫尺的危化品仓库所知甚少——不知道存了哪些危化品,不知道仓库不应该离居民区这么近,甚至不知道身边有家危化品仓库。
这种危化品的信息黑箱,不仅危及公众安全,还使得政府部门对于危化品的管理变得松懈,时常处于混沌状态。而此次“公共服务互联网平台”的提出,无疑有助打破这一黑箱,从而倒逼企业及地方政府真正形成“安全发展”的思路和自觉。
其实,危化品监管的信息透明,早已是世界各国的趋势。作为PX生产大国,韩国在上马大型PX项目前,政府部门都会以街道为单位向市民详细解释项目的具体情况,并要求企业向政府和公众证明项目的建设符合环保和安全标准。此外,化工企业还要在官方网站上公开主要的安全生产信息和数据,以便公众查询。
美国的法律强制要求企业向公众公开内部存储的危化品种类及属性,政府还将企业的所有执法守法记录在“执法与守法历史在线数据库”上持续公开更新,公众可查询企业的许可证审批、守法检查、发现的违法行为和已经采取的执法行为等各项信息。该数据库的公众查询一年就有数百万条。
危化品监管的信息不仅要公开,而且要全过程公开。也就是说,危化品从立项、安评、环评到项目的日常运转,每一种危化品在全国范围内的生产、流动、储存信息数据,相关的应急措施,事故善后处理,这些都要毫无保留地公开。绝不能允许不重要的公开,重要的不公开,不敏感的公开,敏感的不公开等人为操控。
此前,国家安监总局曾多次要求安全评价报告等信息要透明公开,但收效甚微,环保部要求企业公开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年报等数据,却遭遇“执行难”。这样的困境与信息公开缺乏强制力以及惩罚手段有很大关系。所以,为了保障公开的及时性和公开的质量,制裁手段也要跟上。
作为信息公开的重要媒介,危险化学品安全公共服务互联网平台值得期待,希望在不远的未来,通过这一平台,公众能轻易了解到身边的危化品信息,查询到每一份危化品项目的安评,跟踪到每一家危化品企业的运行,每一辆危化品车辆的足迹……
□于平(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