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上一篇  下一篇

舆情师不能变成“煽风点火师”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 观察家

  舆情公司在与政府部门合作的过程中,不能有短视的“食人之禄忠人之事”思想;舆情师不能变成“煽风点火师”,也不应该负责为个别政府部门和个别官员放烟幕弹、擦屁股。

  12月16日,中国教育报两名记者在黑龙江省甘南县调查营养餐问题时被警察打伤。这件事在网络上发酵之后影响甚大,还意外牵出了一家做舆情大数据监控的公司。结果这家舆情公司陷入了舆论漩涡,不可谓不讽刺。

  网上流传的几张手机截图显示,有位傅姓舆情师对记者被打事件发表了一连串“非主流”的见解。

  傅某自称“做过五六年调查记者、还管过五六年调查记者”,但是他对被打记者非但没有同情,反而粗口辱骂。傅某还为当地政府部门支招,说“不再理会这个事也是对的”,“狠批一下这个记者……把火引到这个记者身上”,“让社会、网民来跟记者和报社撕”。

  傅某的微博认证资料显示其曾经是记者,但是截图暴露出来的却是赤裸裸的“黑公关”思维。

  舆论压力之下,傅某和该公司不得不发表致歉信。

  这件事虽然只是记者被打事件的一条“支线”,但很有分析的价值,核心问题是在地方政府遭遇舆情危机时,为之提供服务的舆情师和舆情公司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社交媒体的发展,社会舆论成为设置议程、推动事件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随之兴起的便是舆情分析产业,不少大公司和政府部门都与各种各样的舆情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以便在出现重大舆情时有个“专业帮手”。

  舆情工作说白了就是为了“知己知彼”,但这是一柄双刃剑,用好了有利于社会和谐,用不好浪费公共资源不说,还可能激化矛盾。一些政府部门以及与政府部门合作的舆情公司,尤其要清楚自己的定位,不能肆意而为。

  傅某建议地方政府把水搅浑、挑动群众斗群众,无疑是坏舆情分析师的典范。这样的公关方法或许对某些官员的胃口,但对整个社会是有害无益的。

  冷处理和搅浑水是公关界常见的两招。前者的逻辑是,公众的兴趣多变,新热点会遮盖旧热点;后者的逻辑是,公关只讲胜负不论是非,把焦点混淆了,当事者就能全身而退。明星用这两招或许无可厚非,毕竟八卦场上没有那么多严肃的对错。但政府部门不能这么做,因为角色使然。

  政府部门与舆情公司合作,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应该以整个社会的利益为考量。在打记者这件事中,查清事实并及时公布,是当地政府的分内之事,岂能“不再理会”?而记者揭露的营养餐事件,关系到公帑的花费和无数孩子的健康安全,绝不容蒙混过关。所以,甘南县委书记后来正面回应此事,并公开道歉,是正当的做法。

  公众不会以对待明星八卦的态度对待公共事件,这就决定了这些自以为是的“高招”其实都是歪招。政府部门的公关策略只能有一条——坦诚。舆情公司在与政府部门合作的过程中,不能有短视的“食人之禄忠人之事”思想;舆情师不能变成“煽风点火师”,也不应该负责为个别政府部门和个别官员放烟幕弹、擦屁股。

  □西坡(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