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根本上讲,企业无视法律规定,悍然向当地的生命之河排放工业废液,仍在于骨子里的侥幸。而侥幸无非来自监管的松散。
据《法制晚报》报道,德国名企德司达被中国上市公司龙盛集团收购后,其下属的德司达(南京)染料有限公司因夜间向运河偷排废酸2698.1吨,被扬州中级法院判决构成污染环境罪,罚金2000万元。日前,江苏省环保联合会提起诉讼,向该公司索赔环境修复费用2400余万元。
这起事件之所以备受瞩目,一个重要原因是排污方系全球染料巨头德国名企德司达。尽管已被中国公司收购,但这并不影响公众对此类名企的失望与愤怒。连这样一家掌控全球染料行业话语权的名企都这样毫无底线,一般企业的作为可想而知。
从目前已知的信息看,德司达(南京)染料有限公司偷排废酸有一条黑色的产业链——大公司找小公司,小公司找个体船主,最后直接排到大运河了事。所有环节均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事情,而又都没有顾忌。这一点,从事发后有关各方紧急商量对策,并销毁证据即可明了。
德司达为何敢偷排废酸?首先是利益驱动。据披露,在2010年以前,该公司的废酸都是先中和处理,PH值达到要求后,再将废水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置,但这样花费昂贵,每吨处置费用需要约3000元。而私下则每吨只需580元,不仅节省费用,相关负责人员还可拿到不菲的回扣。于是,德司达也不惜铤而走险。
然而仅仅归之于“黑金”链条,并不足以解释企业的偷排冲动。根本上讲,企业无视法律规定,悍然向当地的生命之河排放工业废液,仍在于骨子里的侥幸。而侥幸无非来自监管的松散。长期以来,日常监管的严重缺位,使得不少国内企业在排污上形成了某种固化思维,不仅缺乏公共意识与社会责任,就连法律也并不在意。
除此之外,在我国,不仅相关法律得不到敬畏,政府监管也难以到位,民众每每苦于环境被污染,却难以有效参与监督,个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往往很难实现。凡此种种,均助长了企业的侥幸与无序。
遏制我国国内企业的偷排乱象,别管是中国企业还是外企,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加强监管。只有强化监管,才能改变“淮橘为枳”的现象。
□胡印斌(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