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年度好书·特别致敬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14:年度好书·特别致敬
下一篇

张仲民 在史料中披沙拣金

2017年01月10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种瓜得豆》
作者:张仲民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11月
张仲民 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文化史、知识史。过去几年,他从文化史的角度梳理和分析了晚清“卫生”书籍的出版、阅读与传播情况,以及从知识史与传播史角度讨论诸如古腾堡、黑格尔、东亚病夫这类符号在近代中国的接受史。

  年度致敬青年学者

  致敬辞

  新知识的传播、接受和再生产,是近代中国站在现代文明面前“舍旧谋新”的境遇,持续至百年后的今天。张仲民先生使用清末民初的报刊原件等第一手资料,详尽地研究了“阅读文化”和“接受政治”的问题,帮助我们认识到了,从启蒙、新的“性道德”与“生育理念”到黑格尔和“世界语”等知识,在历史上经历过精英怎样的引入和传播,大众怎样的接受和使用,两者又产生了何种重要的落差,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结果和持久影响。

  我们致敬张仲民,十几年以来,从学生到学者,他一直在以扎实的姿态做阅读史的思想研究,坚持从第一手材料中披沙拣金。即便是在前人已涉足的研究领域,他所坚持的姿态,仍以更为丰富多元的材料做出了不一样的诠释。清末民初已是远去的历史,百年来,中国与现代知识的相遇和交融仍在继续,以何种方式表达何种文明,仍不是过时的话题,张仲民扎实且严谨的著述使之得以重温。

  答谢辞

  谢谢《新京报》给我这样一个并不年轻的学者一个“年轻奖”,得来路正当的奖总是开心的事情,尤其是奖给这本自己花费了无数心血的书。回想十余年来撰写此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颇有沧海桑田、往事不堪回首之感。

  长达十余年的撰写过程,此间个人人生的浮沉、人世的种种及治学路向的变化与“进化”,均被灌注于其中,一旦出版,让我如释重负又惴惴不安。可以说,该书既呈现了个人的收获与不足,也展示了个人的现实关怀和寄托。所可问心无愧者,书中的全部议题都是自己披沙拣金从看原始材料中生发出来的,并建立个人对当前史学弊端和近代中国史反思与反省的基础上。除了使用尽可能多的材料开拓一些新的实证议题之外,即便别人之前有过类似的研究,本书这里也尝试以更为丰富多元的材料和不一样的角度来重新诠释,并对之补充纠正。所以个人自认为在拾遗补缺之外,本书亦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提供给读者一些新的视角与思考。只是书既出版,对其的评判权就交给读者了。作为作者,殷切期待着来自读者的回应,包括商榷与批评。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