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专栏
下一篇

周有光,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

2017年01月16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插图/张妍

  景行行止

  当代中国有一个重要现象,那就是以周老为代表,有一批八九十岁的知识老人活跃在公共领域,他们年高德劭,充满赤子之心,有着学者的良知,敏锐的思想,关怀现实,针砭时弊,同时又对未来抱着乐观态度。

  听到周有光先生逝世的消息,有朋友说了一句:“先生逝世不是新闻,活着才是新闻。”我理解朋友的意思,他是在惋惜先生的逝世,但他同时也清楚,周老1月13日已满112岁,这样的高寿在全世界都很罕见。最近这些年,每逢周老的生日,学界中人都会举办纪念会,大家都已习惯了先生活着,习惯了这位世纪老人还在思考着这个世界,对爱戴他的人来说,他的活着就是最大的新闻,见证着历史和引导人们去相信事实与真理。

  大胆言说匮乏的“常识”

  我和许多人一样,也是近年来才知道先生名字的。周老出生于1906年1月13日,一生经历了晚清王朝、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人民共和国,可说是跨世纪的见证人。他年轻时留学日、美,研读经济学,后来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85岁退休后,周老又开始转向文化学,每有著述问世,往往痛陈时弊,不乏睿见,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在我看来,周老一生的工作即是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语言文字研究如是,文化研究亦如是。比如,周老晚年曾说:“在全球化时代,要从世界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又如,周老曾针对文化热,提出“双层文化论”,认为一个是共同的现代文化,一个是各国的传统文化,而每个人都是在这双层文化中生活的。这些话对于当今社会,可以说是醒世之言,蕴含着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不断思考。

  尽管周老在晚年的言谈著述中更多都是常识,但社会缺乏的恰恰就是常识。黑格尔曾说:“一句哲理在年轻人嘴里说和在老年人嘴里说出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说的只是这句哲理本身,尽管他可能理解得完全正确,而老年人不只是说了这句哲理,其中还包含了他的全部生活!”正因为周老有着百年阅历作为底子,故而他那些谈今论古、针砭时弊的平常话里才包含了许多真知灼见,弥足珍贵。

  一生坚持独立思考

  但是,我更看重周老身上的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教养,一是风骨。他受过旧式教育,又接受了新思想。已经过世的儿子曾说他“在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考虑的都是和自己无关的事情。”这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征,周老一生都坚持科学精神与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关怀现实,强调知识的普遍性和世界性。与此同时,他又非常重视个人教养,强调个人尊严。这样的人往往不媚权贵,同时又谦和待人。所以,当看到一个有新思想和旧道德的老人,我们今天会由衷感到亲近。

  在这个意义上,周老已经突破了新文化的局限,他认为现代知识分子与古代士大夫是有关系的,这使他研读传统文化时有睿见。在《朝闻道集》中,周老指出大同是理想,小康是现实。我觉得,这个观点抓住了两千年来儒家伦理的超验维度。原始儒家提出的大同社会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不是结构性的概念。大同概念的提出不过是为了激励士人不懈地去改善经验世界。周老曾说他喜欢读《桃花源记》,其实这也就是古人那种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的境界。

  活跃在公共领域的良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代中国有一个重要现象,那就是以周老为代表,有一批八九十岁的知识老人活跃在公共领域,他们年高德劭,充满赤子之心,有着学者的良知,敏锐的思想,关怀现实,针砭时弊,同时又对未来抱着乐观态度。这样的学者今天已经很罕见了。

  周老多年前曾幽默地说:“上帝太忙,把我忘掉了。”这种淡然使我想起陶渊明对待生命的态度,所以我更愿用一句中国的话:遽归道山。上帝终于想起了他,在另一个世界,周老将和他的亲人、朋友团聚,纵论生平乐事。他始终相信,这个世界最终也会是美好的,“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景凯旋(南京大学教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