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
新一轮MLF引起债市剧烈波动,这表明市场已经敏感地捕捉到了此次利率上升传递出的政策信号,央行未来的货币政策将趋于从紧。
1月24日,央行宣布对22家金融机构开展新一轮中期借贷便利(MLF)的操作共2455亿元,利率较上期上升10个基点。消息一出,顿时引起国债期货在当天尾盘出现跳水行情,5年期主力合约TF1703收报99.095元,跌0.36%;10年期主力合约T1703收报96.270元,跌0.85%。
MLF是央行在2014年9月创设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由央行向金融机构提供中期基础货币。央行提供MLF操作的目的,是希望在向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同时发挥中期政策利率作用,引导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增长。在降准降息空间已经不大的制约之下,MLF操作在提供流动性的同时发挥了利率杠杆的作用。
此次开展的新一轮MLF,其1年期合约利率上升10个基点,引起债市剧烈波动,这表明市场已经敏感地捕捉到了此次利率上升传递出的政策信号,央行未来的货币政策将趋于从紧。
相对于前两年的货币政策基调,这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政策微调,市场舆论已经将其理解为6年来首次“加息”。MLF利率上升,与储蓄利率加息当然不是一回事。但是,在我国的储蓄利率已经实现市场化后,央行出台的利率基准对金融机构只有指导性,而不再是指令性的。因此,央行未来也不会像以往那样通过频繁调整利率来传达政策信号。在这种情况下,由央行直接操作的MLF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产生了提供政策目标、政策利率的功能,市场对此保持高度敏感也是可以理解的。
央行的货币政策趋紧,是为了适应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格局的需要。在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中,货币政策的宽松发挥了重要作用,持续的金融支持使市场流动性充裕,经济增长也有了保障,但随之出现的是金融杠杆的高居不下,物价的持续上升,导致我国的通胀隐忧一直挥之不去,货币购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因此,在近几年我国推进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对货币政策的运用一直表现得较为谨慎,尽管市场上一直存在降息降准的呼声,但央行基本上将此控制在有限范围内,并且在最近连续两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去杠杆的目标,希望减轻经济运行对金融的过度依赖。此次MLF提高利率,实际上与去杠杆的政策导向是一致的。
与此同时,目前的经济基本面也为货币政策趋紧创造了条件。去年我国GDP全年增长6.7%,而且第四季度出现了同比增长6.8%的翘尾走势,表明我国经济走势比预期要好,对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的担忧已经大为减轻。但在经济走势趋好的同时,个别领域已经出现物价上涨的冲动,特别是第四季度开始,钢铁、煤炭等去产能任务仍然很重的物资价格上涨势头较猛,家电等商品价格也出现了强劲上涨。如果对此不加控制,今年很可能出现新一轮大范围的物价上涨,并且触发通胀风险的产生。
因此,调节好“货币闸门”已成为当下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但在目前市场中,运用传统的加息、提准等手段并不合适,而选择MLF这个影响面相对较小的工具,来向市场传递出货币政策趋紧的信号,则是比较准确的一种方式。
□周俊生(财经评论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