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论
用镜头记录下“年味”,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做平安志愿者宣传禁止放烟花爆竹,去孤儿院照顾“小伙伴”……据新华社报道,今年上海中小学减少了传统的学生书面作业,着力避免让寒假变为“第三学期”。
近年来,已有不少地区的学校,在尝试给学生布置一些创新性、实践性寒假作业,但这些作业同样不顾学生个体(包括家庭情况)差异,忽视学生自主规划之类的问题。比如,有些学校统一布置去养老院看望老人(孤儿)的公益性作业后,有的养老院一天要集中接待大批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的上门“服务”,把老人叠好的被子拆了又叠,再和老人们一起拍照……
这和寒假作业的最终考核评价有关。很多学校,会要求学生交上视频、PPT或实践单位的盖章证明,学生也以此为导向。这和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追求被媒体报道、找企业盖章、闭门编制实践报告没什么不同。
如果学校不是在乎学生交上证明材料,而是在开学时,举行答辩、报告活动,请学生讲述自己的寒假生活,并接受仿照答辩式的提问,那学生对待实践活动的态度就可能有所不同。
“创新寒假作业”被应付,成了常态,有时还会得到家长的配合,因为在家长们看来,这些没什么用,花时间在学习上(如上培训班)才是正事。
所以改革寒假作业布置,初衷挺好,但这离给学生“减负增效”,仍有可为的空间:事实上,当假期培训班需求旺盛时,纵使校内减负,学生的整体负担仍不会轻下来。因为校外增负会对冲校内减负的效果。
这就要改变从中小学就掐尖、竞争白热化的局面——最近有媒体报道,有家长为学生准备的小升初简历达到30多页,着实惊人。这也有赖于,中小学阶段升学的按名次排序投档录取的评价选拔体系的改变。说来这问题也都是老问题了,可只要依旧存在,就还有强调去弊布新的必要。
□熊丙奇(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