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经济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经济时评
下一篇

增加IPO,还需建立贴近实体经济的IPO机制

2017年02月27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谈股论市

  企业可以在市场化的口号下和保荐人串通任意定价,这种可以放量圈钱的机制,导致大量企业争着挤进IPO队伍,形成了难以消除的IPO堰塞湖。

  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昨日(2月26日)由国新办主持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协调推进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稳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在这次受到市场高度关注的发布会上,刘士余以较大篇幅谈到了A股市场的IPO话题。他认为,2015年股市异动之后,市场的自我修复功能比预期好,目前已具备适时适度增加IPO的条件。

  在经历了前年的股灾和去年初的“熔断”挫败后,经过证监会和市场的努力,行情走势慢慢得到了稳定。刘士余在此次发布会上介绍,去年有280家企业通过IPO的审核,248家企业完成IPO,融资1630多亿元;同时再融资规模巨大,募集资金超过1.34万亿元。

  按照以往 “经验”,在这样巨大的融资量面前,A股市场行情将不堪承受,甚至将不得不暂停IPO。但去年在差不多相同的时期,上证指数却上升了13.28%。这表明市场对IPO等融资的承受力确实在增强。或许因有了这样的“底气”,刘主席再次强调加速IPO的重要。

  积极推进企业IPO的一个强劲理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长期以来我国资金“脱实向虚”现象严重,而要求股市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也是恰当的。但是,IPO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如果仅以从事实体生产的企业得到了多少募股资金为评价标准,则很不够,更应该重视资金进入企业后在实体经济方面创造了多少效益。2016年,IPO、再融资创下天量,但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却再一次向下探底,因此,这种融资对实体经济到底做出了多大贡献,是值得怀疑的。

  数据统计,2016年有超过700家上市公司购买了超过7000亿元的理财产品,这种状况说明,向企业大开融资绿灯,表面上看是在支持实体经济,但中国实体经济并没有这样强的消化能力,现行的IPO、再融资机制导致企业吸纳了远超其实际需求的资金。以前,我们只看到过于强大的融资机制对交易市场行情的遏制,但是当难以消化的融资回到了虚拟经济领域,IPO支持实体经济就成了一句名不副实的话,甚至可以认为,它们反而对实体经济产生了腐蚀作用。

  因此,尽管适时适度增加IPO在方向上是正确的,但监管部门也应看到这种无节制融资所产生的副作用,积极进行机制改革。正如刘士余此次反复强调,要对中国资本市场进行体制机制改革。笔者以为,这种改革也应包括对IPO机制的改革,让它适应中国国情。

  目前的IPO机制完全是从国外照搬过来的,企业可以在市场化的口号下和保荐人串通任意定价,导致新股定价普遍偏高,企业募集到了远超其实际需求的资金。正是这种可以让企业放量圈钱的机制,才导致大量企业争着挤进IPO队伍,形成了一个难以消除的IPO堰塞湖。

  如何对IPO机制进行改革?关键在于建立起贴近实体经济实际需求的新机制。具体来说,不管是IPO也好再融资也好,企业都必须根据具体的实体项目确定筹资量,甚至可以考虑将企业所募资金交由第三方托管,企业需要在实体项目上用多少才能提取多少。通过这样的机制改革,既可以保证投资者的资金安全,也可以改变企业在融资方面的贪得无厌,让上市公司的心思收回到实体经营上来。改革之后,每一笔融资都能用到实体经营的刀口上,市场融资量也可以大为减少,减轻交易市场的压力,促进交易行情上升,从而为IPO和再融资创造出长效的可持续性,投资者也能有钱可赚,让融资和投资实现两翼齐飞。

  □周俊生(财经评论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