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里戏外】
好的戏剧总能在现实生活中给予我们更真实的震荡,让我们从他人的文化中看到自己的文化。这才是中国引进外国优秀戏剧带给观众的,最富有价值也最有意义的东西。
戏外的冲突照应戏内主题
《兄弟姐妹》是一部长达八小时(包括中场休息两小时)的戏剧,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如果没有提前阅读观剧导读,看这部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整部戏时间跨度大、空间转换自由,群戏众多,导演对舞台表演的把控能力尤其重要。
但是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兄弟姐妹》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居然是在戏外的研讨会中。这次研讨会,本来是为观众提供一个和导演交流的机会,但是因为会议被安排在了中场休息,时间极为有限,“争夺话语权”便成为众人在这场研讨会里最富张力的行动目的。研讨会进行到后半程的时候,一位观众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懑,起身打断主持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多位观众因为此事发生争执,场面一度失去控制,个人意见被淹没在众人的声音之中。
导演列夫·朵金在观众平静下来之后说了这么一段话,“我们现场四五百人,坐在这里,为这么一个小问题争论,可见人道主义是多么难。我们坐得很近,却听不见对方,只能听见自己在说什么。”
有趣的是,这场发生在戏外的冲突意外地照应了《兄弟姐妹》里所传达一些意义。在整部戏接近尾声的时候,安菲萨意识到了自己多年前的行为对瓦卢哈造成的伤害,她回顾往昔,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天呐,我们为什么破坏彼此的生活?我们为什么不让对方过正常的日子?”如何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变成了一个从戏里延伸到戏外的议题。
好的戏剧能给我们真实的震荡
这个戏外的插曲把这部关于历史的现实主义戏剧引向了更有趣的层面,它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戏剧和真实世界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导演列夫·朵金以斯坦尼的表演体系闻名,他的到来重新在中国掀起了关于表演体系和舞台表现形式的争论。当我们在舞台上使用一种更现实主义的方式讲述故事的时候,“真实”往往是一种绕不开的话题。情感的真实、表现手法的写实,提醒我们故事和现实之间所暗含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第四堵墙”的存在又在提醒我们自己与戏剧世界之间的隔阂。
虽然导演在阐述自己安排演员从观众席上下场的原因时这样告诉我们:“我希望做更有意思的剧,让观众摆脱自己的身份,参与到戏剧中来。”但由于演员表演方式的缘故,观众仍旧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墙”的存在,将表演区延伸至观众席的做法并没有改变观众与故事人物的界限。导演试图想营造出一种“故事中的人物就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感觉,然而大剧场却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这种感觉,拉开了我们与人物的距离——这种距离并不是演员下到观众席上就可以简简单单地被打破。
戏剧世界和真实世界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的矛盾状态,反而提醒我们去剥离生活的表象——戏剧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品。更多时候,舞台的存在是在提醒我们离开现实生活的琐碎。好的戏剧总能在现实生活中给予我们更真实的震荡,让我们从他人的文化中看到自己的文化。这才是中国引进外国优秀戏剧带给观众的,最富有价值也最有意义的东西。
文化语言障碍值得研究和解决
观剧过程中,普通观众会遇到很多关于“文化和语言”的障碍。随着近年来中国引进外国戏剧的增多,这种文化上的隔阂已经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大部分观众在欣赏外国戏剧时,都会依赖剧场在舞台两侧或上方投影来的字幕。对于《兄弟姐妹》这类篇幅较长的现实主义戏剧来说,台词可以说是舞台表现的重中之重。然而语言的差异和投放字幕时出现的些许差错,却成为观众理解人物的阻碍。边看字幕边看表演的观赏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情感体验,也影响了观众对戏剧细节的把握。对于外国剧目来说,这也越来越成为解读戏剧含义的重要影响因素。
□曲冒冒(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硕士)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