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观察
一座大都市与书的关系会有多少种可能?本周,科幻作家金·史丹利·罗宾逊引导人们把未来十几天的焦点转向纽约。不止于此,翻看本周外网书讯,不难发现纽约这座既牵连古书展览、又牵动出版界议题并激发作家创作灵感的大都市,恰可成为一窥3月前半程之世界的一扇窗。
伦敦书展VS纽约古书展 现代还是古典?
先来说说伦敦。本月14日-16日,全球书业重要的春季盛会——伦敦书展正在进行。《卫报》引介了在未来一两年中值得期待的新书:两度获布克奖的澳大利亚作家彼得·凯里(Peter Carey)将在2018年1月推出新小说《背井离乡》(A Long Way from Home);同年春,剑桥大学政治系教授大卫·郎西曼(David Runciman)的学术新作则将聚焦民主的失败;2019年,曾凭借长篇小说《发光体》获布克奖的新西兰作家埃莉诺·卡顿(Eleanor Catton)也将出版第三本小说。《卫报》报道中最亮眼的书讯来自因BBC侦探剧走红的英国演员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他的下一个新角色就是马特·海格(Matt Haig)新作《如何静止时间》(How to Stop Time)中的男主角——一位41岁、身怀隐秘的历史教师。他活过了几个世纪,足迹涉及南太平洋也未漏掉纽约。
不知海格笔下的男主角生活在纽约时,是否逛过纽约古书展?本月9日到12日,纽约派克大街上充满着古典气息的纽约古书展正在进行。这已是纽约第57次举办古书展了。200多位图书交易商带着文学、艺术、摄影、医药等不同领域的珍贵古书、手稿、地图参展。古书展有严谨的一面,如古书的完整性、书目准确性都经过核实,也有随性之处:展区排列全屏抽签,没有章法,这意味着你走进来很可能会迷路,但也很可能在不经意间寻获惊喜。
古书展上不乏东亚元素。一份1854年的日本小报比较着美国与俄国的差异,认为美国人总是选择他们认为最杰出的人担当领袖。如今特朗普不断刺激着美国与世界人民的神经,《巴黎评论》只好问出一句苦笑式的“谁知道呢?”非要客观评价这份小报,早几年西方媒体就已经关注到书展中的东亚元素,认为这反映着东亚尤其是中国收藏市场的重要性以及收藏兴趣的增温。
《巴黎书评》重点关注了这次古书展上文学名家的手稿、信件,它们大都价值不菲,却因珍贵、真实,颇有研究与收藏价值。例如在西方女性主义殉道者西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h)写给其精神治疗师的信件中,我们既能读到她作为女性主义领军人物的特质,也会看到家庭生活带给她的折磨、她与丈夫之间的深刻裂痕。尤其是9封最珍贵的信件,保留了她在1963年去世之前7个月里最真实的心灵絮语。
陷落VS存活 纽约的未来会怎样?
相较《巴黎书评》中热闹的书展,《纽约书评》最新一期(0309)中一篇聚焦纽约的文章打出了带着几分惊悚意味的标题——New York's Vast Flop,纽约在陷落?文章关注的是2001年9·11事件之后近16年间,世贸中心遗址地区的重建在城市规划、设计、建筑等领域的不断发酵。这一“归零地(Ground Zero)” 也引发出版界的热潮,文中引介的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包括《从零开始》(Goldberger,Up From Zero,2004)和《十六英亩》(Philip Nobe,Sixteen Acres,2005),两者都苦于找不到充分的图像资料,这一遗憾被汇编本《想象归零地》弥补了(Suzanne Stephens,Imagining Ground Zero,2004)。文中提及的最新的一本书来自林恩·萨加林,《当权力在归零地》(Lynne B. Sagalyn,Power at Ground Zero,2016)。萨加林再一次描述了9·11事件引发的繁杂后续,在这位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房地产专业退休教授的眼中,在这个复杂的权力场里没有英雄,没有恶人。
对于过去的历史,不同人有不同讲法,那么对于未来呢?比如纽约的未来会怎样?翻开《芝加哥书评》,月初科幻作家金·史丹利·罗宾逊的专访文章在开篇写道,“没有人能彻底地预测未来,但伟大的作家会想象出令人信服的景象”。
曾获雨果奖、星云奖的金·史丹利·罗宾逊给出了自己对于纽约未来的设想。约120年后,因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曼哈顿将部分沉入水下。但纽约依旧存在,不仅存在,它仍是世界最重要的金融、文化中心。纽约人存活了下来,还活得很不错。人们用船出行,大型空中飞艇成为寻常交通工具。在新作《纽约2140》(New York 2140)中,纽约的明天未必光明,但人类的适应能力是让最值得期待的积极一面。
不过,《芝加哥书评》与罗宾逊谈论最多的其实是在中国读者看起来不那么重要的词:幽默感,以及为何长居加州的罗宾逊会把未来的纽约人写得如此“像纽约人”。为了写作,罗宾逊曾在纽约游荡许久,有时用公共交通,有时全靠走路。他觉得纽约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城市,而纽约人无论面对着什么样的纽约,总能找到好理由喜欢这座城市。当下一代人从当代人手中接过这个世界时,他们将面临新的情况——以一种新的幽默感。在黑色幽默和人生喜剧之间,人们总会找到很多有趣的事,足以让生活继续。
(来源:https://www.theguardian.com 0314 原标题:London book fair: new Peter Carey and Benedict Cumberbatch snaps up Matt Haig
https://www.theparisreview.org 0309 原标题:At the New York Antiquarian Book Fair
http://www.nybooks.com 0309 原标题:New York's Vast Flop
https://chireviewofbooks.com,0306,原标题:How Will New York Cope With Climate Change? )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