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专栏
上一篇

培优班寝室血案,教育“军备竞赛”惹的祸

2017年03月23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溯本追源

  如果说,教育“军备竞赛”是一种显性的压力,那么,由此衍生出的另一重压力则可能是隐性的,即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极差。

  他,只有十七岁,却同室操戈,杀死了他的同学。

  据新京报报道,3月3日,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培优班发生寝室血案,李松(化名)凌晨杀死同班同学卢天川(化名),另一名同学受伤。当地教育局的一位领导告诉卢天川的母亲,事情可能与最近的考试有关,卢天川考了600多分,李松考了500多分。

  据记者报道,濮阳一高是一所封闭式管理的寄宿制高中、河南省重点中学,也是濮阳首屈一指的重点高中,集中了全市成绩最好的学生,培优班即“尖子班”。

  有人说,培优班寝室血案是教育的悲剧。要我说,这就不是教育;或者说,这是有问题的教育。事情发生了,李松的真实杀人动机依然不得而知,可是看完报道,每个人心里大概都有一个或隐或显的答案。我们只能猜测、只能寻找这个动机。要说明的是,寻找杀人的动机,并不是寻找宽恕的理由。

  教育异化为“军备竞赛”

  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央视播出,片中的毛坦厂中学以及“万人送考”的航拍镜头让许多观众印象深刻。这所高中学生总人数超过2万的学校,位于安徽六安大别山深处的毛坦厂镇,人称“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虽然被学生称为“地狱”,但生源仍源源不断。

  和毛坦厂中学类似,濮阳一高也是一座“高考工厂”。死者卢天川和行凶者李松同在的高二18班,是6个“尖子班”之一。本届高二一共54个班,超过3000名学生。可以推算,这也是一所万人左右的超级高中。不过,和毛坦厂中学不同的是,《舌尖二》中着力渲染的脉脉温情,在濮阳一高的血案中荡然无存,而《舌尖二》一笔带过的高考的灰色压力,却如雾霾一般弥散在整个血案的始末。

  这就是3月3日那个凌晨、血案发生的背景,一个让人唏嘘的背景。

  这不是要批判高考制度。有识之士早就达成共识,高考不是最好的选拔制度,却是目前最公平的选拔制度。只是,当高考成为唯一的通道,其所关联的教育就往往会异化为一场接一场的“军备竞赛”。高三之复习时间不够,故高一高二提前完成之,高中备考还嫌不足故初中加量学习之,初中准备仍怕不足,便从小学、幼儿园、早教下手之。而渴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早已把起跑线划到娘胎里去了。

  除了学习家长包办一切

  数以万计的父母们,除了为孩子不计成本的投入,也给孩子们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濮阳一高的血案中,有几个细节耐人寻味。李松的同学彭程(化名)说,李松平常喜欢一个人待着,下课也不出去玩,坐在教室里学习。无论考试进步还是退步,都不怎么和别人交流。彭程还曾在寝室与李松母亲有过一次短暂的交谈。李母问他,李松学习上不去,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彭程说,李松学习很认真,下课都不出去玩。母亲自言自语,那成绩怎么还是上不去?

  当母亲的眼中只有成绩,孩子的身上大约也只有压力了。

  如果说,“教育军备竞赛”是一种显性的压力,那么,由此衍生出的另一重压力则可能是隐性的,即承受挫折的能力极差。由于“教育军备竞赛”的压力层层传导,使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让位于学习、备考,家长对孩子的事务包办代替,除了学习之外,恨不得替孩子完成所有的事情,即使孩子遇到困难,家长也会“挺身而出”,为孩子扫除障碍。孩子没有任何其他实践的机会,什么都不用做,什么都不能做,生活中只有学习、备考,“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意识自然难以培养。在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下,家长必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过高,一旦成绩不尽如人意,指责和埋怨必然纷至沓来,孩子的挫折感、恐惧感便油然而生,甚至还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也就是说,当成绩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大多数学生只能在排行榜下焦虑地努力,无奈地喘息。君不见,高二18班教室门口张贴的考试成绩单;君不见,高二18班的黑板上方悬挂着“我自信,我拼搏,我坚持,我一定成功”的红底条幅……这是许多专家一再呼吁“不要把高考当成唯一的人生选择”,考生却始终放不下心的原因,恐怕也是李松在夜色中挥刀向同学的原因。

  □赵清源(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