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调查/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调查/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近四成网友认为

“微信扫墓”为传统插上翅膀

2017年03月2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时近清明,又到了祭扫高峰。据新京报21日报道,南京最大的公墓雨花台功德园推出“代客扫墓”服务,并在线直播全程。逝者亲属向公墓方提出申请后,雨花台功德园将开设一间视频直播间,亲属通过公墓官方微信公号,在输入密码后即可观看“代扫”全程。成都长松寺公墓也推出了一种新的“互联网+祭祀”方式——微信远程祭祀。此举在网上引发了争议。对此,我们需要关注什么?本期“京报调查”(新京报与清研智库联合推出)就此展开调查。

  ■ 旁边评论

  “微信扫墓”,别急着苛责

  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流动的加快和新技术的发展,在旺盛的需求下,催生了“代客扫墓”。而今年,清明祭祀又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出现了“微信扫墓”。

  但对于这个新生事物,网友们的立场针锋相对。据本次调查,超四成的被调查者支持“微信扫墓”,认为其为那些不能返乡的人提供了一种情感表达途径;而仍有近四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微信扫墓”没有仪式感,并不能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尊重。

  其实,我认为,我们也别太急着去苛责“微信扫墓”。确实,亲自去祭祀扫墓代表了对祖先的一种诚心。但诚心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亲自扫墓并非就代表着心不诚。

  清明节祭祀扫墓的传统已经绵延千年,它代表的是一种对祖先的缅怀与追思,而这种内核并不会因表达形式的转变而转变。换句话说,“微信扫墓”只是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改变了传统形式,但骨子里的精神仍保持不变。

  尤其是在当前,不少人难以回到家乡去给亲人扫墓。“微信扫墓”的出现,也为他们提供了便利。从这种角度而言,“微信扫墓”的出现也是一种与时俱进。

  □新京报评论员 李冰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