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大势
由于缺少一个专门运作和管理的平台,使得民间资本在投入PPP后的风险退出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导致PPP成为一具半死不活的“资本僵尸”。
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PPP成为热点话题之一。3月25日,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张书峰在2017年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增长依然有强劲的动力可以长期释放,比如这几年国家不断鼓励推动的PPP模式。
事实上,我国PPP项目的第一波高潮是在2005年前后,当时全国采用PPP模式运作的项目累计超过1000个,涉及交通、通信、能源、水资源等领域,总投资突破1万亿元。但是,在随后几年中,PPP项目一直举步维艰,项目数量不升反降,始终没有出现一个持久而快速的发展。
究其原因,关键问题是缺少一个专门运作和管理的平台,使得民间资本在投入PPP项目后的风险退出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巨大投资风险无法转移,最终导致PPP项目成为一具半死不活的“资本僵尸”。
截至2016年底,全国入库PPP项目共计11260个, 签约落地1351个PPP项目,总投资2.2亿元, PPP项目总体落地率已超30%。2017年2月28日,我国首家“政府和社会资本资产交易管理平台”在天津正式启动,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成为全国首家正式签约的单位,这标志着国家层面推进PPP改革,统一规范、公开透明、专业高效的PPP市场再次进入推广实施阶段。一时间, PPP模式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话题, 入库投资规模也稳步上升。
实际上,无论是采取BOT、BT、BOO、 BOOT、ROT、DBFO和TOT方式,还是采取项目贷款、信托贷款、明股实债、有限合伙基金、项目收益债和资产证券化等模式,都离不开一个交易平台。
最新研究表明,与传统融资模式相比,PPP平台有利于提高效率和降低工程造成价,进一步消除项目风险和资金风险,风险发生率降低10%左右。例如,PPP平台通过多种产品结构、交易模式打造股权、债权的摘挂牌或公开竞价,实现PPP资产相互交易转让,为PPP项目提供了资产证券化、股权回购、股权转让等社会资本的风险退出渠道,解决了资金持有者的风险退出问题。
从宏观背景看,2017年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用好1800亿元引导基金。2016年落实了500亿元,实际签约517亿元,仍有1100多亿元没有落实。为此,各省级发改委已于2017年3月份前推荐1~3个拟进行证券化融资的传统基础设施PPP项目,正式行文报送国家发改委。中国证监会也在PPP产品审核环节开辟“绿色通道”,协调解决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包括推动建立针对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监测、违约处置和增信机制,研究完善信息披露及存续期管理要求,确保资产证券化PPP项目信息披露公开透明,完成结构化交易配置、资产证券化、大宗撮合交易和信息撮合等业务。
于此,在2017年我国货币政策收紧的趋势下,一个高效、透明、开放的PPP平台不仅有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也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不无相关。至此,曾一度半死不活的PPP是否真能迎来春天,还需拭目以待。
□顾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