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书评周刊·书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1:书评周刊·书情
上一篇

家训和家风在传承中变革

2017年04月0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家训》

  编著: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 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

  版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7年3月

  梁启超一生中给子女写了400余封家书,总字数百万有余;傅雷也曾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写道:“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家书中提及的做人、生活、修养、姿态,是一个家庭乃至家族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3月31日,由东城区委宣传部、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编著的《家训》读本首发式在京举行。读本以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长达十年的家训和家风建设为依托,经过核心团队历时两年的专题研究,撷取古往今来的家训格言和家风故事编撰成册,并于近日出版。

  《家训》分为修身、齐家两大板块,其中修身分为崇德、立志、勉学、诚实、律己、宽容、守信、知足八个主题,而齐家则分为持家、家和、崇礼、睦邻、勤劳、节俭、敬业、慎交、助人、教子十个主题。每个主题都以家训格言和家风故事串连而成,不仅收录历史上流传广、影响大的家风故事,而且尽可能收录东四街道居民的家训和家风,以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作为载体,体现古今家训的相通之处,反映传承和发展的关系。

  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家庭永远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共同体。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四世同堂,还是当代现代社会趋于独立的小家庭,这个基本单元总能在时间纵深中传承并丰富独属的精神品格。这种独特的气质是一个家族长期浸润形成的,并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其中的每个人。

  这就是家风。它奠定了我们对自我身份最初的认同和指向,我们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识别我们身上来自家族和文化的印记,它们潜移默化,却根植内里。但家庭承担的功能又不止于此,作为差序格局的情感关系中极为重要的纽带,家庭更联系着国家、社会。

  家庭的社会功能不可替代,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天这个标榜现代与自我的社会仍有必要谈论家风和家教。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摆脱这层底色。作为每个个体的人生起点,家庭牵系血缘之亲,秉承人伦之本。无论性格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养成,都和最初的家庭密不可分。反观当下,我们发现许多悲剧都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跟家人相处,也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人的文化必须在一代代个体中传承,而这种传承最直接的纽带就是家庭。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深远,通过追溯家风与家训,我们也得以看清自己的位置和面貌。

  《家世:百年中国家族兴衰》

  作者:余世存

  版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 2013年11月

  余世存从“家风家教之于当下”的视角撰写了中国家族的传奇经历。每一家家教自有特点。林同济家是要培养专门人才,以适应中国的现代化;宋耀如家是要出伟大人才;卢作孚家是让孩子不要当败家子;黄兴家是无我、笃实;聂云台家有家庭会议……本书能让读者联想到自家和自身:自己要传承什么,要做什么样的人。

  《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

  作者:赵园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7月

  本书讨论了明清之际士大夫经验中的家族和家庭,他们所面对的伦理关系,以及他们对有关经验、体验的表述。士大夫与“家庭”、“家族”有关的言说与叙述,与他们的其他活动,以富于个性的方式联系着,为我们有关历史生活的想象,提供了丰富、感性的内容。

  《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

  作者:(美)亨利·马 (美)内森·塞恩伯格

  译者:童俊 武怡堃 陈昉 韩丹

  版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年9月

  作为精神分析师的作者记录了婴儿期到成年早期的发展,通过追踪76个婴儿从出生到30岁的成长,考察了他们不同生活路径的源头,以及为什么对他们影响深远,进而讲述如何养育内在自由的孩子。

  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佳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