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
“假华侨生”参加华侨生全国联招,其实是钻了招生政策的空子,人们在谴责其投机取巧之时,只能是高扬道义而已,因此,在解决这类显失公允的案例中,只能是通过修改招考规则。
11年之后,“假华侨生”新闻日前再次受到社会关注,路子跟原来几乎是一模一样:中介收家长几十万元,让考生从内地考生变身“华侨生”,有资格参加华侨生全国联招,中介号称考生可以200分上“211”高校、400分上“985”高校,能够PK京籍考生。
华侨生全国联招,是内地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入学考试的简称。华侨生不占高校招生指标,且由于报考人数不多,部分高校甚至是211高校都招不满计划名额,以至于有空子可钻,即通过换“马甲”的方式完成身份转变,获得准考资格。如中介所言,家长想让孩子参加华侨生全国联招,通过办理菲律宾绿卡或马来西亚第二家园计划,让孩子获得华侨身份后,再去国外待两年,“出口转内销”,等坐到华侨生联考考场时,“土著”就变成了“华侨生”。
也就是说,这些人是真的“假华侨生”。说其为真,是因为他们是符合政策的考生,是合法考生;说其为假,是因为他们是完全为国内高考准备的“华侨生”,是为了在同样分数或低分状态下能够获取优质高校教育资源而诞生的“华侨生”。显然,这对孩子的价值引导具有重大负面影响,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养成也具有消极作用。说得严重点儿,这样的行为违反基本的教育公正与公平之原则,大家都是同班同学,就因为身份不一样,就能打败所有的努力,这对天天用功学习的考生会具有不小打击。
但问题是,这些考生具有合法性,是钻了招生政策的空子,人们在谴责其投机取巧之时,只能是高扬道义而已,还有可能被说成“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因此,在解决这类显失公允的案例中,只能是通过修改招考规则。
之所以在文章开始时说11年之后“假华侨生”又被社会关注,是由于在2006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有效清除了很多“假华侨生”,使得当年的华侨生全国联招报名出现断崖式下跌。在此之前,有不少考生钻政策空子转换了身份参加华侨生全国联招,因为没有居住两年等条件限制。
同理,经过这么多年的运行,有中介和家长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新路径”。这条路径带来的后果,有违华侨生全国联招服务于真华侨真华侨生的本意,是一种教育招考方面的不公平,应该尽速通过修改招考规则解决。
同时,通过明示招考规则改动的可能性,避免家长和考生受到考试中介的蛊惑。前车之鉴就是2006年规则变动时,《新京报》报道过,考生无法按照原有规则拿到准考证,既不能按华侨生参加考试,又无法正常参加高考,中介也不退还相关费用,不能不说是社会悲剧。
□任孟山(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