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上一篇  下一篇

要警惕“滴血测癌”被骗子利用

2017年05月04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观察家

  被“误读”不可怕,怕的是有人借此炮制涉癌谣言行骗。

  最近,一个名为“滴血测癌”的热词,走红网络。

  原因是,清华大学罗永章教授的科研团队,通过自主研发一种专门检测热休克蛋白90α的试剂盒,达到在取用患者血液的前提下,对肿瘤病情及疗效进行检测的效用。而有媒体在发布这一消息时,提出“滴血测癌”一词,并由此引发关注。

  一时间,“一滴血就可以测癌症”的传言,迅速传播开来。

  对此,罗永章团队向新京报记者回应称,目前的研究成果,实际是发现一种新型肿瘤标志物,可以提高对于部分患者的肿瘤检测灵敏度及准确度。网传“滴血测癌”一说,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一种误读。

  一个人患上某种肿瘤后,血液里常会出现某种特定成分,医学上称之为肿瘤标志物。血液中肿瘤标志物的含量高低,对诊断很有帮助。

  当一个人已被确诊肿瘤甚至癌症后,肿瘤标志物含量可作为判断疗效的重要指标。但肿瘤标志物存在特异性不足、假阳性或假阴性等现象。罗永章团队的研究成果,也许提高了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精度,但其临床意义不会发生改变。

  测出某种肿瘤标志物值超标,并不能说明就患上这种肿瘤;患上某种肿瘤的病人,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也不一定升高,两者具有相关性,但只能作为参考。

  此外,肿瘤和癌症是两个不同概念,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而癌症属于恶性肿瘤,在肿瘤中占比很小。把偶然说成必然,把肿瘤当成癌症,“一滴血可测癌症”的误读由此产生。诚如浙江省肿瘤医院苏丹教授所说的“一滴血可测癌症”这种说法不够严谨,会让老百姓误认为靠一滴血就能测出是否会患癌症,患哪种癌症。

  误读一经产生,就存在诸多风险。比如,误读会加剧恐癌心理。某种肿瘤标志物超标,也许不过是数据误差而已,也可能只是罹患一种良性肿瘤或其他疾病。

  当体检发现肿瘤标志物超标时,不少人就对此感到十分担心。而若“一滴血可测癌症”被热传,他们会认为肿瘤标志物的诊断价值急剧提升,对肿瘤标志物超标的担心会随之急增。

  进一步而言,肿瘤标志物超标者即使没有患癌,但想让患者完全放心,则需经过反复多次检查,患者为了“买个放心”,往往花费巨大。由恐癌心理导致的过度检查,可给医疗机构带来丰厚利润。所以,应警惕这种误读被当作赚钱噱头来利用。

  “一滴血可测癌症”还可能成为蒙骗手段。在一些小区里,经常会出现显微镜测量骨密度、看指甲或皮肤测血液疾病等蒙骗行为,有些机构还推出滴血测性格或潜力等服务,针对老年人的相似骗术尤其多见。既然“一滴血可测癌症”被认为有科学依据,又十分便于操作,骗子们有可能会利用这个机会行骗。

  医疗机构若借此推出所谓新疗法,并拿某些科研课题做幌子,就会更具欺骗性。蒲公英抗癌、苏打水治癌,这些曾经的谣言同样涉及癌症,同样是对一项科研成果的“故意”误读。

  “滴血测癌”本非罗永章团队的研究结论,只是严肃研究成果被误读之下的谬论。被“误读”还可澄清,就怕有些人借此炮制涉癌谣言,将其变成新的招摇撞骗由头。

  □罗志华(医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