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对真正看戏的人而言,售票方式并不重要

2017年05月25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正 方

  

  戏剧本身是树根,营销和包装的手段、形式都是分出来的枝丫,树枝长得再粗壮,也不可能取代树根成为决定戏剧质量的关键。因此,“先买票后看戏”实验性也不体现在戏剧本身上,而是在营销、观演体验等其他环节上。

  不管是戏剧圈还是放眼全社会,任何或多或少打破“规则”的事情,都会在不同程度内引起波澜。这个“规则”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是纸面上盖过章的条框,而是横在很多人心里的界限。更不用说在表演艺术这个向来盛产“强迫症”患者的范畴里——多年来习惯拿着票入场看剧的朋友,有一天看了一场不需要买票的演出,戏里戏外想必都会发出一些声音。

  事实也确实如此。近日,某戏剧工作室推出一场“先买票,后打赏”的作品,离上演尚有些日子,就已经出现了很多对于这种前所未见的支付方式提出质疑的声音。虽然我看到“或将成为看戏的正确打开方式”这样的旗号也是略有反感,但可以肯定的是,改善票房是所有戏剧人的共同诉求,没有人会拒绝“95%的上座率”。

  从这个角度出发,任何在法律和道德以内的营销手段都对行业发展有积极意义。至于之后的发展,市场自然会给出答案。反倒是有些人极端地认为艺术应该完全与市场撇清关系,对于有此类观点的朋友,只能给出一句话:艺术家也是要吃饭的。

  如果本次演出的超高上座率预期真的能够实现,且在今后长期行之有效,那确实足以称为“变革”,现在给出评价都为时过早。但从目前来看,这样的营销似乎很有竞争力,毕竟也算是迎合了一部分人的消费习惯。

  但不容忽略的是,表演艺术与其他产品有一些完全不同的属性。归根结底,艺术品的竞争力永远是与时间挂钩的,其价值波动的周期和衣食住行等刚需无法相提并论。

  所以想要达到提高票房的目的,尝试新型营销手段确实值得鼓励,但如果演出方和观众都只把目光集中在这件事上,那就是本末倒置了。追求票房最主要的两个出发点,一定是演出质量和观演体验。观演后再打赏的方式并不会对大部分人产生观演体验上的影响,且我相信,真正关注这部戏剧本身的观众,手上拿着或者没拿票,他们从走进剧场到走出来这之间的大脑活动,并不会有太大的不同。

  至于为什么会有相当多质疑的声音,或许是因为长期以来,在任何涉及到用户体验的行业中,核心用户一定是优先受到保护的。比如网络游戏里,付费用户就是核心,如果游戏突然打破了这种格局,核心用户们一定会有意见。当然,戏剧的核心用户们不仅长期消费,也是长期接受教育和自发学习的,这是不同于其他行业弥足珍贵的一点,也值得受到尊重和保护。

  那么所谓实验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再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戏剧本身是树根,营销和包装的手段、形式都是分出来的枝丫,树枝长得再粗壮,也不可能取代树根成为决定戏剧质量的关键。因此,实验性也不体现在戏剧本身上,而是在营销、观演体验等其他环节上。

  据悉本剧将在下个月上旬上演,如果说在此方式下被请进剧场的新老观众都看到了一场质量爆棚有口皆碑的好剧,那一定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反之,则会在价值取向上显得有些失衡。

  □陈暮寒(剧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