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互联网的本意是互联互通,若数据争夺之下人为制造割裂、树立壁垒,那是反“互联”之道而行之,到头来,还会损害用户利益。
6月1日起,阿里旗下物流平台菜鸟与顺丰上演了一场隔空“互怼”大戏。先是菜鸟发声明称,顺丰掐断数据,而后顺丰反击,称是对方先切断了丰巢的信息接口……双方各执一词。这场数据争夺战,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当晚,国家邮政局就此表态,称已与当事双方高层进行沟通,强调要讲政治,顾大局,寻求解决问题的最大公约数,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决不能因企业间的纠纷产生严重社会影响和负面效应。
关于物流数据的争夺,让顺丰与菜鸟的决裂从台下搬到台面。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搜集、存储和利用,和现代社会的仓储物流行业紧密相连。无论是顺丰的主业物流,还是阿里巴巴的主业网购,尽管目前用户信息的产生,只是额外收获,但大数据的发掘和利用,存在着巨大想象空间,还有超乎物流、网购行业本身的潜在商业价值。这也是这么一场重量级的掰手腕会上演的根本原因。
对整个行业来说,神仙打架,或是内耗;但对数据源头的用户而言,却是体验变得更不方便——因为无论是菜鸟先飞,还是顺丰称王,对公众并无本质差别。可公众最不想看到的,是自身利益成为商战的牺牲品。
菜鸟顺丰之争自有其逻辑,但公众未必看得懂这些,他们最关心的,还是更贴近自身权益的问题:比如,自己网购后的物流选择权和物流信息的可查询;比如,自身的数据安全如何得以保障……
事实上,此次论战中,双方搬出的理由中都提到“信息安全”。菜鸟方面说“物流数据多重交叉验证”;顺丰也称要保护数据。的确,数据采集和利用,必须建立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快递、电商企业搞物流数据共享,抑或是对数据利益切分,都不能殃及用户信息安全。
但这场争夺的问题关键,未必全在于信息安全,而在于两个行业执牛耳者“互怼”之下的割据割裂:本来阿里改变了中国商业格局,涵养了国人的网购习惯,也带动中国快递业务量规模稳居世界首位;顺丰则改变了中国快递业低价低质的局面。就物流层面看,菜鸟有生态物流数据驾驭力,顺丰有闭环物流数据驾驭力,两者本该在良性互动中去裨益民众,改善用户体验。
此前,双方还通过隐私面单、云客服等产品上的合作,来推动数据相互开放,也形成增进数据保护的合力。可而今二者的互撕,却是利益之争下的翻脸。
利益争夺很正常,但利益之上还有伦理——“巨头”们不能为了各自利益,而损害公共利益,让公众成为最大的输家。特别是在涉事两方都已做大的情况下,彼此切断,只会造成壁垒,影响公众的选择权和便利度。
互联网的本意是互联互通,其发展也必然遵循着某种开放性的逻辑,而非“自行其道”的割裂。电商、物流巨头可以“和而不同”,但在推动数据开放连接、保护公众互联网福利上,有责任“力往一处使”,为公众带来互联网福利的增量,而不能是减损。
拿数据而言,菜鸟能驾驭“流”,顺丰则更能驾驭“物”,双方通过协商沟通或合理互动实现互补共生,完全有可能。
说白了,共享共赢也是种互联网“公德”。企业间可以“各取所需”,但更应是在打通的生态圈里,而非各立壁垒,更不可把利益之争建立在损害用户便利的基础上。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