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陈致新
相比发展哪些产业,更重要的是应该积极对外阐明具体如何发展这些产业。
最近,东北地区又成了舆论的焦点。这次事件的起因是经济学家林毅夫团队赴吉林考察,发布《吉林报告》。报告建议,吉林应该补产业短板,比如轻纺业等等,引起许多争议。
学者田国强的质疑就很有代表性,他提出,“对具体行业(特别不是新兴行业)的发展、走向的决策和具体实施,到底是由学者或政府的产业政策来决定,还是由市场来决定?也就是,到底是少数个人聪明,还是市场和大众聪明?”
学者们的讨论多关注吉林究竟应该发展什么产业,但其实,怎么发展这些产业才是更重要的。
如果按照林毅夫团队的建议,吉林发展轻纺等产业,吉林应该怎么做呢?
两种做法。一种是像光伏产业那样,提供大量补贴,结果是极大的浪费;另一种是在地方政府权限的范围内提供税收优惠,降低企业社保负担,降低交易费用。后一种做法显然更有可能成功。
当然,这种成功并不是林毅夫新结构主义经济学的成功。
学者朱锡庆曾经给某市的工业园提建议,建议发展某产业,结果那个产业真的发展起来了。朱锡庆认为,这推翻了比较优势原理,说明政府也可以主动创造某些产业的比较优势。
实际上,各地的工业园都有大量的税费优惠,这个市的工业园对那个产业提供税费优惠,企业自然闻风而来,这是企业敏感地寻找到税收洼地,而不是政府创造了比较优势。
爱看电影的观众,应该常能看到不少影视公司前面有霍尔果斯这几个字。影视公司喜欢注册在霍尔果斯,并非霍尔果斯在影视产业上有比较优势,而是影视公司自动来到税费洼地。
林毅夫团队认为,政府可以事先确定哪个产业具有比较优势。这一观点和朱锡庆的观点其实差不多。尽管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但如果依据这种观点而减轻企业负担,那也能推动市场环境的改善,没准能歪打正着。那么,即便林毅夫团队将此归结为新结构主义经济学的成功,那也无妨。毕竟,民众的确能从中受益。
即便吉林实在不适合发展轻纺等产业,在减轻了企业税费负担的情况下,企业仍然不愿意前来,那也没有什么危害,不会拖累到其他产业。吉林可以在实践中试着不断给其他产业降低负担,减负的面越宽,吉林越容易“发现”自己的比较优势。
怕就怕地方采用投入大量资源的方式来发展林毅夫团队建议的产业,因为这意味着要从其他行业转移资源来发展林毅夫团队选定的产业。如果发展失败,则不仅是这些产业失败的问题,还连累了其他产业失去机会,可能会把当地经济进一步拖进深渊。
总之,相比发展哪些产业,更重要的是应该积极对外阐明具体如何发展这些产业。
□邓新华(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