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中国人民大学校庆纪念特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02:中国人民大学校庆纪念特刊
下一篇

人大学子的“实事求是”特质

2017年09月26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人大的校风倾向于务实,这所大学历来重视社会科学,重头戏是社会科学。务实,是它的优势。
——温儒敏,1946年生,籍贯广东紫金。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1964级校友,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实事求是”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也是每一个人大学子的精神特质。在人大,学生总是被告诫不要脱离实际,不要忘记社会责任,要关注现实、有责任感和务实精神。在八十年的办学历程中,人大培养了20多万名共和国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领袖人才。

  走进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门,一块三角形状的醒目的石头出现在人们眼帘,这块造型独特的石头上面镌刻着四个字“实事求是”。这块石头就是著名的人大“校训石”。

  校训往往凝结了一个学校的历史,反映一个学校的文化背景和创建历程,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精神追求。人大的校训就是石头上所镌刻的“实事求是”。这句话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其中提到了“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在革命年代,“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和国家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精神。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就是《求是》。

  1992年6月1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庆55周年前夕,经学校党委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实事求是”被正式确定为学校校训。人大把“实事求是”作为校训,体现了一种办学的理想。

  尽管“实事求是”并非从学校诞生之日起就明确作为校训,但是从陕北公学到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再到现今的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始终是人大不变的精神特质。

  纵观人大校史,“理论联系实际”始终是其办学方针。校园里时时刻刻都能够感受到时代的脉动,学生总是被告诫不要脱离实际,不要忘记社会的责任,要关注现实、有责任感和务实精神。

  “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深入人民大学,乃至人民大学学子骨子里的。早在陕北公学时期,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就经常到人大来为学员作报告,讲的最多的是“如何从中国实际出发赢得抗战胜利”。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老校长吴玉章就时刻叮嘱学生,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再到20世纪70年代“拨乱反正”时期,人大哲学系校友胡福明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对党的发展、对中国的改革开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风倾向于务实。作为文科大学,人大历来对社会科学,特别是应用性的学科很重视。务实,是它的优势。不管哪个时期,社会实践都是人大学子的必修课。

  我考大学的时候是1964年,报考的时候,招生简章中人大是放在北大前面的,位置很高。人大是60年代初才开始招收应届毕业生的。人大办学,与社会、政治、党的需要紧密联系。在我上学时,人大最好的系就是党史系、马列哲学系、政治经济系、计统系、工业经济系、农业经济系等。

  除了应用性的学科,这些年人大的人文学科,特别是传统学科得到发展,还成立了国学院。

  不可否认,关注社会,紧密联系社会,服务于时代,这是人大的一个特点,现在还是。未来,我希望还能更开放一点,让人大这样的学校多做一些现实问题研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