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从1950年至今,历次被确立为重点大学。新时期,人民大学牢牢把握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历史契机,办学治校水平不断提升,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际性”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科技突飞猛进和社会思潮跌宕起伏的今天,文科大学承担了特殊的时代使命。人民大学作为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一面旗帜,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极少有一所大学像中国人民大学这样,其使命和命运紧紧地与国家捆绑在一起。
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从她诞生那天起,就是一部浓缩的国运史。1937年,中共中央设立陕北公学,这是人民大学的始祖。陕北公学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和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时代背景下成立的,其使命就是为救亡图存培养高级人才。用毛泽东的讲话来说,“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1950年,新中国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中国亟须按照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培养一大批国家干部,于是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在开学典礼上,刘少奇开宗明义地说:“(这)是我们中国第一个办起来的新式的大学,在中国历史上以前所没有过的大学。中国将来的许多大学都要学习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的样子来办立其他的大学。”
“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一片凋零,国家亟须大批经济建设人才。1977年,邓小平批准人民大学复校,并且明确指出,“人民大学是要办的,主要培养财贸、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从此,人大变成中国高级财经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
人民大学跌宕起伏的历史折射出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大学如何响应时代使命?大学应该如何为社会贡献独特价值?像人大这样的文科学校,在技术革命的今天如何找准定位?
一所大学要实现长期发展,关键是找到一条实现自身价值的独特渠道。在我看来,这条渠道主要就是以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和教育质量来推动和引领时代变革。政治关联往往是短暂的,而学术和学生是常青的。
在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和社会思潮此起彼伏的今天,文科大学承担着特殊的时代使命。当今社会有两大特征,一是技术革命汹涌澎湃,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结合互联网扑面而来,以至于以前在好莱坞大片中才能看到的科学伦理问题、社会秩序问题乃至人类消亡问题已经开始呈现在我们面前。
技术本身解决不了这些问题,而且有时技术本身就是问题。要让技术造福人类而非戕害人类,就必须依靠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规范其发展方向和使用边界。技术只能实现工具理性,而人文才能实现价值理性。因此,科学技术越是发达,人文社科就越是重要。
当今社会是各种思潮汹涌澎湃的社会,中国自身面临的诸多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呼唤着一个大改革时代的来临。技术进步加快、信息无限增加、社会关联紧密,导致局部问题全局化、国内问题国际化,此时任何系统性的改革都需要集思广益,并且在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只有解决了各种理念、信仰和文明的冲突,才能实现系统性的改革。因此,缺乏对人性深刻洞察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大改革不可能成功。
人民大学作为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一面旗帜,又曾经历了关联国运的波澜起伏,因此在这个技术革命和大改革的时代,应该承担特殊的历史使命。毫无疑问,人民大学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今年是人民大学80周年校庆,人民大学不仅需要回顾辉煌的历史,更要反思自己的价值贡献,并前瞻新时期的特殊使命,才能真正实现“永远站在时代前列”的地位。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