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未来的北京会是什么样子?不用说,那时候的北京,首先是一个胡同清幽、京燕掠空的“老北京”;同时又是一个充满活力、创意不断的“新北京”;还是串联起京津冀三地发展的“大北京”。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批复指出,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城市的规划发展建设,要深刻把握好“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的关系。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时曾经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再次强调,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获批意味着,在未来近20年时间里,北京城市发展的理念、重点、方法与路径,也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已经确定下来;也意味着,在“如何保留住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又如何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迎接未来”这两个世界性的问题上,规划给出了答案。
北京是国内屈指可数的超大城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经济高速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均增速迅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环境的压力,并导致了一些“大城市病”。总体规划重申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强调要把握好“四个关系”,明确了首都发展要义,坚持首善标准,可以说基本廓清了一直以来围绕北京的一些发展迷局。
北京因为拥有顶级的资源,以及庞大的总部经济,固然可以优先获得资源配置,也因此,必须要有“舍”有“得”,要舍弃那些非首都功能,而得到空气、交通、宜居、历史传承等方方面面城市品质的改善。
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必须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对此有威胁的“发展”,即使能取得短期内的经济效益,显然也要舍弃。批复的规划中也非常具体地提到:老城不能再拆,做到应保尽保。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只有延续了文脉,才能承载得住乡愁,只有留住历史,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
北京将批发市场、部分工业企业,以及一些教育、医疗资源等调整出去,不仅缓解了北京市的城市密度,为北京减重减负,也有助于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看上去,北京“割了肉”,实则通过更替提升了城市品质,得到了创新发展。
以中国经济的体量和发展速度,未来在京津冀必将会出现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这是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趋势。然而,按照老的城市治理思路,肯定无法应对未来城市群形成中的种种问题。
总体规划洞察并顺应这一趋势,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疏解非首都功能,只有将两者建设好,才能真正为首都“减负”。特别是“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更是需要北京全方位对接支持。
从现在到2035年,还有18年。18年后的北京会是什么样子?不用说,那时候的北京,首先是一个胡同清幽、京燕掠空的“老北京”;同时又是一个充满活力、创意不断的“新北京”;还是串联起京津冀三地发展的“大北京”。
今年在北京出生的孩子,到这份总体规划实施完成的时候,正好成人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18年后,能够把一个更美好的城市交到下一代的手上。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