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经济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经济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老顽童”塞勒,将经济学拉回人间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从业者说

  曾长期得不到学术同侪认可的“老顽童”理查德·塞勒却成为了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新科得主,对许多人来说颇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说其“情理之中”,是作为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开创者之一的塞勒,其理论解释了传统经济理论所无法解释的许多真实世界中的经济现象,且2002年以来诺奖已多次颁给了他的同行丹尼尔·卡勒曼和席勒等,其获奖可谓实至名归。所谓“意料之外”则是,人们觉得近年来诺奖已多次光顾行为经济学,再次垂青这一领域的可能性着实较小。

  当前,传统经济学理论已越来越数学工具化和象牙塔化,与现实世界距离越来越远,很多从业者对经院派学者表现出越来越不屑一顾。

  而诺奖新科状元塞勒,不仅是一位学术渊博者,还是一位学以致用者,其与人合伙成立公司践行自己的理论。塞勒的学以致用不啻经济学家的传统回归,早在斯密时期,很多如今赫赫大名的经济学家,也从事着商业实践,当时的经济学理论多是知行合一的结合体,直至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开始将总量、集体等概念引入经济学研究,并通过马歇尔、凯恩斯、萨缪尔森和弗里德曼等进一步强化了总量概念和数学工具化,并发展出相对独立的宏观经济学后,经济学理论渐与真实世界成为平行宇宙。希望这次塞勒的获奖能够再次让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经世致用之道。

  塞勒的研究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反叛,还是完善?

  如今主流将其归为完善,但正如其本身所言,主流经济学的套路是营造假设、搭建模型,回归分析,然后把背离假设之外的东西归为“误差项”,而塞勒的分析框架则多从传统理论所视为“常识”的部分展开,更倾向于描述性框架,对传统理论的规范性分析框架保持着谨慎。这使得其研究是基于人的行为,其价值评价也多集中在基于个人主义的主观价值,这与奥地利学派的主张有点相像,后者将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放在人的经济行为上,并始终坚持基于个人主义的主观价值立场,分析市场过程。

  尽管塞勒本人表示自己的研究不是颠覆传统经济理论,但分析理路的迥别,令人感觉塞勒颇有维赛尔和哈耶克的风格,希望通过协调自身理论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关系,策略性地获得主流经济学的接受。

  当然,与哈耶克主张的奥地利学派观点的有限理性、分散知识和个人主义方法论等不同,塞勒更希望打开人的行为这一魔盒,而奥地利派学者则认为人的行为无法有效计量等,强调自发扩展的秩序而不太情愿打开这一魔盒。从这个角度,行为经济学再次为主流经济学派与奥地利经济学派搭起了桥梁。

  将经济学研究拉回到人的行为分析,无疑将拉近经济学与真实世界的距离,有助于经济学走出数学和物理学分析框架的误区。

  以现在主流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为例,过度的数学化和模型化,使得所谓压力测试,更多是对分析模型的压力测试,而非是对公司能力进行测试。如笔者参加的一个研讨一笔锁定十年期固定成本的资金项目,主导者的思路是用模型分析十年期间的利率走势来锁定利差损风险,且不说所谓的回归分析、压力测试等只是对模型的压力测试,要让模型预测十年的利率走势显然也有点致命自负味道,这其实就是传统经济理论脱离真实世界的一个具体案例。

  更接近真实世界的做法是将分析理路确定在具体人的行为上,首先分析自身在资产端的挖掘和管理能力,然后确立这笔固定收益资金投资于哪些领域风险更便于管控和收益更有保障,最后更具商品或储蓄生命周期等而探寻不同场景下的风险政策、风险缓释政策等,可能更能对真实世界具有指导意义。

  总之,经济学作为致用之学,最需要的更多是塞勒这样的“老顽童”和“离经叛道”者,将经济学拉回对人的经济行为分析,而非较真与宏观变量和统计数据,并用物理世界的方法论去攻坚克难。

  □刘晓忠(资深金融从业人士)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