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经济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经济时评
上一篇

行为经济学摘诺奖,理论也有Bug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媒体人谈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花落理查德·塞勒。这位学者于中国而言并不陌生,其曾在中国出了好几本书。塞勒获奖前,笔者曾阅读过他的著作,但并不以为然。今日回头看,结论没有动摇。事实上,行为经济学是心理学“入侵”经济学的产物,至少从自由市场的角度看,很多内容值得商榷。

  “行为经济学”诞生于对现代经济学基础命题“理性人假设”的反思——每个人总力图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利益。不过,这项假设很难称为公理,不仅“获取最大利益”定义含混,人类社会又普遍存在利他举动、或非理性的自戕自害。心理学家抓住这一痛脚,开辟出行为经济学的疆土——以行为学、心理学作为武器,论证人类存在大量非理性行为、市场存在非理性繁荣,他们力图矫正市场缺陷。

  因此,行为经济学的起点是市场失灵,终点往往是政府干预。

  行为经济学崭露头角始于21世纪初。2001年,阿克洛夫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贡献是“柠檬市场”理论——商家和消费者由于受困于信息不对称,经常会做出不利于己的举动。以二手汽车市场(美国俚语称为“柠檬市场”)为例,他认为二手车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将使买者压低价格买,卖者抬高价格卖,整个行业趋于萎缩。阿克洛夫称此为“市场缺陷”。

  然而,这样的判断正确吗?市场自有机制解决这种问题,根本无需人为矫正。二手市场并没有萎缩,而是越来越繁荣,所谓“信息不对称”从来是市场在自发解决的常态,何谈缺陷。

  阿克洛夫之后是卡尼曼——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其名著《思考,快与慢》介绍大脑存在截然不同的思维系统。一种是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审慎分析和解决问题,一种是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做出判断,大部分的人类活动都是在调动无意识。

  塞勒的《助推》正是于此而成。其花了很多篇幅介绍卡尼曼思想,指出人类活动存在大量非理性。美国和古巴建立外交关系,美股一只代码CUBA的股票莫名暴涨;医生建议患者实施手术,用成功率和失败率不同说法描述事实,患者反应大为不同等。

  既然“非理性”如此普遍,塞勒建议,不通过强制命令,以软性干预影响人们的选择,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比如,为减少烟民吸烟,烟盒上大大标明“吸烟有害健康”;欧洲很多香烟公司,烟盒表面要画上吸烟患者丑陋的患部,以期达到减少吸烟者的目的……这些“助推”,就是利用人们的情绪,主动施加干预,从而影响行为的结果。

  不过,这些“助推”干预商家可以用,政府也应该用起来,“温柔地推动”政府想要达成的政策。比如个人所得税,一开始人们税痛强烈,普遍抵制,后来发明了企业预扣个税制度,纳税人税痛减轻,政府也能够顺利征税。不过,“助推”究竟是否有利于市场自由,塞勒终究没有识别。

  在行为经济学家眼中,消费者容易陷入非理性情绪,带来市场混乱。面对种种“错误”,他们提出的解决之道往往是政府之手。正因如此,行为经济学对“市场缺陷”的解读,对“有形之手”的迷恋,却可能使它成为一门干预主义技术。

  毋庸置疑,行为经济学再度折桂必有其积极意义,但任何理论都有其边界,热潮退去后,如何突破理论本身带来的限制、重拾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平衡,是任何理论需要审慎思索的问题。

  □菁城子(罗辑思维主编)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