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专栏
下一篇

家长参与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学到什么

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举一反三

  孩子的一篇论文形成的任何荣誉,都不是他胜过另一个孩子的理由,但孩子从中得到了应用大数据的能力,则可看做一种优势。

  清华附小6年级的几名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还写了论文。他们通过小组讨论并分工共完成了《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朋友圈》《苏轼的心情曲线》《苏轼vs李白》等论文。

  一时之间,这些论文引来很多讨论。有人赞同虎父无犬子,也有人质疑家长的参与程度,以及这种教育方式。

  家长帮忙是明显的,而且,论文里也承认了家长的帮忙。但家长是否帮忙,参与程度多少,并不重要。因为这里面的积极意义是明显的,家长参与教育,能帮助孩子提升技能,所以,不能简单地批评这类教育方式。

  不过,问题还有另外一面。当我们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审视时,不难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那就是教育系统的考核体系应如何对待这些论文。

  家长的能力、职业技能,都可以体现在论文中。这很难避免。家长文化程度的差异、投入精力的差异、乃至社交圈子的差异都是明显的,这就必然造成代际资本传递上的明显差异。这不可能拉平。

  但是,公立教育系统该如何对待这些代际资本带来的优势?代际资本带给孩子的外在作品、荣誉、头衔等加持,不应直接地、简单地被公立教育考核系统所采纳,只有真正内化成为孩子的内在能力之后,才应被教育考核系统所承认。

  比如,孩子的一篇论文形成的任何荣誉,都不是他胜过另一个孩子的理由,但孩子从中得到了应用大数据的能力,则可以看做一种优势。但是,前提条件是这种优势、这种能力能在实时的考试中体现出来。比如,孩子周游列国,参与各种高大上的外交活动,以此获得某种头衔,这不是一种能力,不应被公立教育系统承认,但是,孩子因此会三国外语,或者能现场写一篇分析国际局势的文章,这才算一种内在的能力。

  简单来说,清华附小的孩子参加高考时,孩子们的数学、语文、物理等能力,需要体现在相应的科目考试中。切莫把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论文,在所谓素质考核、素质面试中算作孩子的能力,并以此压倒一个没有父母可以帮助写论文的普通孩子。

  考核制度是一切教育的指挥棒,当考核制度能做到上述这一点的时候,或许,这类炫目的教育方式与成果,也就自然不复存在了。

  不妨顺着这个话题更进一步。公立教育系统对待代际资本形成的能力,也该区分对待。

  钢琴、外语、绘画,这些技能虽然也要天赋与汗水,但相对而言,这些技能只要有了时间练习,有经济实力请老师,就可以获得一个较好的结果。而抽象思考的一些能力,比如逻辑能力、数学能力、空间构想能力,这些能力更多依靠天赋与努力,依靠时间与金钱所带来的提升很有限。这两类能力,前者可以称之为资本密集型能力,后者可以称为智力密集型能力。

  在教育系统的考核中,这种资本密集型的能力,在权重上,应低于智力密集型的能力,毕竟,只有大脑智商本身,才是自然界赐予人类文明最珍贵的礼物。更何况,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而对自然科学来说,这些智力密集型的能力显然更加重要。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