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央企盈收双增是面向市场的改革带来的利好,也是加速推进混改和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动力。
央企“三季报”交出了亮眼成绩单。10月12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资委总会计师沈莹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央企创造了十八大以来的最佳业绩,收入利润增速创2012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供给侧改革多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特别是钢铁、煤炭去产能远超目标进度,其中前者任务已提前完成。
央企盈收双增,1至9月净利润增速20.9%,这可观的成绩单背后,是央企提质增效的显著成效:要知道,有些央企曾连续多年成为上市公司中的“亏损王”,部分亏损央企主要靠财政补贴输血维系。如今,有些央企“咸鱼翻身”,重新恢复活力,这显然是个熨帖人心的消息。
毋庸置疑,央企之为央企,就在于其承担了不少公共责任,但在其根本属性中,“央”和“企”无法分割,不能说要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发挥作用,就能罔顾其要盈利的企业诉求。就此看,央企盈收“创十八大以来最佳”,也是其市场主体一面的功能强化。
央企为什么能在近年来实现盈收“步步高”?这可从李克强总理的那句“要以改革促发展,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坚决打好打赢中央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攻坚战”中,找到钥匙。以改革促发展,这是解锁央企盈收“创5年最佳”的关键。
这里的改革,包括国企改革和指向去产能的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和国企改革,看似没有直接关系:一个是做减法,一个是做除法,前者主要集中在产业领域的具体措施,而后者主要为制度设计上的思虑考量。但如果观照近年来多家央企密集进入兼并重组周期,就能发现,国企改革正在成为去产能的最大动力源。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涉及煤、电、核企的重组传闻就不断发酵。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至少有26家央企传出合并消息,而其中近8成为去产能的核心板块——能源、资源领域。这次国资委称,今年上半年81家中央企业所属的2041户僵尸和特困企业“处僵治困”工作成果非常突出,比2015年同期,减少亏损885亿,这对央企效益提升是极大的推动作用。这里面就有很多市场出清,是跟能源资源领域的国企重组“联袂呈现”的。
不去产能,不改革,无以谈真正的盈利能力。
去产能之所以被称为一场攻坚战,是因为触及的都是“铁饭碗”,若单靠产业政策上对不同领域提出不同要求,注定只能治一时之痛,却难解造成产能过剩的恶性因果循环。故去产能也是刮骨疗毒。
国企改革则是种“激活”。以重工业为代表的央企国企,在外部市场上普遍呈现同质低效,在内部的企业管理端口,管理层更多的还是以官员而非企业家自居。而央企国企兼并重组,除了能以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还能为推进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化的改革扫除障碍。
央企盈收双增是面向市场的改革带来的利好,而到头来,它也该成为继续改革,特别是加快大刀阔斧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推进的动力。
眼下“僵尸企业”仍未完全消除,混改和向现代企业转型摁下“快进键”,以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结构,也该是接下来的动作。这既关涉到还市场以更多公平竞争领域的目标实现,也连着继续“去产能”及作为供给侧改革下个阶段重心的“去杠杆”。
说到底,央企创近年新高的盈收,不该是昙花一现。也唯有改革不止步,央企盈收才能继续吃制度红利,并“向改革要空间”。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