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药品谈判组专家魏文斌认为随着谈判药品逐步落地,也将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市场
|
医保目录扩容
继2016年44种药品首次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谈判药品范围之后,2017年7月,第二批谈判结果公布,又有36种药品纳入医保药品目录,平均降价幅度达到44%,最高达到70%。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患者用药的可及性,提高医保基金风险控制能力,保证制药企业应有的利润,也有利于促进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
对话专家
今年7月公布的第二批谈判结果显示,36种谈判药品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以下简称药品目录)乙类范围,平均降价幅度达到44%,最高达到70%。药品种类方面,36个药品中包括31个西药和5个中成药,肿瘤治疗药占据几乎半壁江山,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个肿瘤靶向药位列其中。9月1日,北京市将国家药品目录新增的477种药品和国家组织谈判的36种药品,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医保药品谈判组专家、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魏文斌近日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药品价格谈判的最大好处在于,更多患者有条件接受规范治疗,能够享受到最新技术带来的健康福利。他认为,随着谈判药品逐步在各省医保落地,从长远来看,谈判也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市场。
新京报:从临床来看,医保药品价格谈判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魏文斌:治疗药品纳入医保目录,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最新技术带来的健康福利。以我参与谈判的治疗黄斑变性的药物为例,在谈判前,每支价格超过9000元,按照基本的治疗方案,患者需要连续使用3针。患者坚持治疗,视力恢复情况和健康收益是最好的。然而,在临床实际中,患者对价格还是有顾虑的,这也是不少患者未能坚持用药,进行规范治疗的重要原因。根据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大数据统计,国外患者可坚持规范治疗,疗效显著优于国人,而国人只有2成完成规范治疗。
新京报:本次谈判中不少癌症药物进入其中。药品谈判目录是如何确定的?
魏文斌:一些肿瘤靶向药是社会比较关注、参保人员需求迫切的,癌症的发病率提高,对老百姓造成的经济负担较重,为避免因病致贫等,不少癌症药物也进入了医保谈判目录。
另外,要进入谈判目录,药品的有效性得经得起临床检验,同类药品的国产药与进口药在疗效方面是否有区别也是考量因素,如果没有区别,双方就拥有同等权利参与谈判,参与竞争。今后,相信会有更多的药品参与价格谈判,药品种类和覆盖病种也值得期待。
新京报:跟首次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相比,药品数量大幅度增加。谈判过程顺利吗?
魏文斌:谈判经过了多轮的比较。这次谈判的一个特点是,同款药品允许多家企业的产品进入谈判范围,能够互相有所制约,这也是最终能够达到较大降价幅度的重要因素。如果一种药品只允许某一个厂家的产品进行谈判,议价空间就相对减少,可能最终无法达到最令人满意的降价幅度。
另外,价格谈判有利于挤干药品流通环节的水分,薄利多销的局面也能吸引企业进入,这也有利于药品价格的进一步下调。
新京报:药品在各地医保落地速度不同,企业期待的以价换市场的局面能否出现?
魏文斌:一款新药的前期研发、推广费用都非常高。产品进入市场后收回成本,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要综合考虑药品生产成本等进行测算。
由于各省份具体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医保水平各不相同等,药品在本地医保的落地时间也有所不同。药品降价并进入医保后,更多的患者有机会接受规范治疗,从长远来看,药品总用量一定是增加的,参与谈判也能为企业带来更大市场。
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