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时事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花20万迎检扶贫还是造贫?

2017年12月07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一家之言

  没有第三方机制确保客观公正性的扶贫检查,不仅背离初衷,还滋生了新问题。

  最近,内蒙古一个旗上下气氛紧张。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由于在上次扶贫检查评比中排名靠后,旗委书记已被约谈做检讨,而本月末又将迎来新一轮检查,如果第二次排在后五名,他的上级领导将直接被问责,“迎检”已成全旗头等大事。

  报道里有个细节,哪个地方“迎检”,都要做展板、拉横幅、准备各种材料,还得好吃好住好招待。一位干部透露,为迎接另一个旗县来交叉检查,全旗花在培训、差旅费、接待费上共计20万元,这20万元至少够给20个贫困户每家买头牛了。

  我认为,这种互检机制并不科学,因为双方间存在明显的利益纠葛:你给我好评,我就给你好评,你给我差评,我对你也不客气。报道中提到,如此“交叉检查”已造成盟市、旗县、部门间的隔阂。上次某旗检查打分的另一个旗,恰巧11月份也来交叉审计,审计组便明显“闹情绪”,毫不客气给该旗打了低分,根本没有充分考虑实际扶贫工作成效。

  没有第三方机制确保客观公正性的扶贫检查,不仅背离初衷,还滋生了新问题。

  我们每每批评一些所谓的检查是在搞形式主义,但形式主义不过是表层现象,问题的根源在于偏离公共利益,而成了某些部门、官员的“功劳秀”。

  如果扶贫评比检查都是一级对一级负责,而不是对贫困地区民众负责,压根就没有考虑设计民众评比的话语权机制,那么基层官员的工作重点,自然就是“好吃好喝”地招待检查官员,而不是真正俯下身去扶贫。那这样的检查到底是在扶贫,还是在制造贫困?

  评比检查机制不科学,深层原因是监督机制需要完善,比如相应增加民众监督的比重。只有对贫困民众负责,让民众更好地行使监督权,才能有效避免扶贫检查异化问题。

  □马涤明(职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