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大势
2018年宏观经济稳中有进的稳定背景更多来源于解决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所产生的多元化诉求,而非刻意追求GDP的稳定增长。
2018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正式公布了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达到82.71万亿元,不仅首次突破8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且全年增速为6.9%,超过了2016年的水平,经济企稳回升的趋势为政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与美国的经济体量差逐步收窄追平,80万亿元人民的绝对数值,意味着这种收窄正从量变转向质变,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将进入新节点。
上一次世界两大经济体的逐步收窄追平,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日之间。二战后日本以外向型发展模式快速崛起,到了1978年经济规模达到世界第二。但受内外部环境及发展战略影响,日本在信息化革命时代的转型未能成功,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缓慢;1985年,在国际贸易失衡与欧美发达经济体的双重压力下,日本签署了《广岛协议》,随后日元迅速升值,出口开始萎靡,并有大量热钱涌入,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型空间被压缩,错过了英美供给侧改革的新自由主义浪潮。
因此,这就要求各级政策制定者保持警惕。2018年,中美汇率依然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和国内资产价格保持稳定的重要前提。
另一方面,2017年的宏观数据,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经济结构向内需、向服务业转型的方向,经济增长也从L型的“一竖”步入了“一横”。在这一背景下,通过经济的高增长来谋求国民经济发展变得愈发困难,过去以经济增量来解决存量问题的方式更难以为继,宏观经济政策要更重视存量的结构问题。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2018年宏观经济的稳中有进来源于解决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所产生的多元化诉求,而非刻意追求GDP的稳定增长。
最近,内蒙古、天津滨海新区等地政府公开承认经济数据造假问题,这种地方政府开始统计“挤水分”的过程有利于2018年中国经济“轻装上阵”,各级政府应认真对待。虚高的经济数据和地方财政收入,既不利于向中央反映当地真实经济状况以合理统筹区域发展,也无助于地方投融资体系现代化改革,不利于金融体系的去“无效”杠杆。
因此,2018年在统计领域对地方政府的考核范畴,应力求卸下前几年“统计浮夸”的包袱,并在考核指标中增加环保、扶贫等反映地方经济发展质量的项目比重,重视差异化的经济增长方式培育。
具体而言,在去产能政策的影响下,钢铁、煤炭等周期性行业的复苏带动PPI大幅走高,较2016年同期提升7.7个百分点,CPI则小幅回落0.4个百分点。2017年98家央企实现利润总额14230.8亿元,首次突破1.4万亿元,同比增长15.2%,经济效益的增量和增速均为五年来最好水平;石油石化、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打了“翻身仗”。
笔者预测,2018年PPI可能从高位回落,CPI和PPI之间的差距有望继续收窄,行业之间的利润分配也将更为均衡,但依然要警惕PPI加速回落和CPI“输入型通胀”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经济发展失衡的风险。
尽管“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已产生明显效果,但工业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周期性行业依然有扩产能的冲动,一旦去产能政策有所放松,产能的再度扩张有可能使PPI加速回落,侵蚀工业部门的利润,使去产能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在严监管背景下,非标投资通道受阻后,表外融资向表内的转移,使商业银行具有较强信贷投放冲动,加之本轮周期性行业盈利水平的改善,带来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持续修复,可能会刺激银行对周期性行业的信贷投放,带来工业产能的扩张,导致宏观经济重回投资拉动型的旧模式,加剧经济失衡风险。
2018年,中国经济要实现稳中有进的发展目标,应重点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高度重视精准扶贫等工作,督促各级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空间均衡,将减少收入差距放在经济发展任务的战略高度,缩小城乡、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让改革的红利惠及更多群众;二是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中国经济的“再开放”,积极开展与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和货币联通,实现宏观经济的有效外延扩张;三是实现工业技术的转型升级,承认我国技术上的后发优势红利消退,通过军转民、民参军等方式,实现军事技术的民用化将是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的关键。
□许维鸿(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