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
近日,人社部公开了集中查处的药品流通、环评、建设、专利代理等领域“挂证”人员名单及典型案例。2017年4月,人社部印发通知,会同住建部、环保部、知识产权局等部门,集中部署打击药品流通、环评、建设、专利代理等领域的挂证问题。
所谓“挂证”,主要指持有某个职业资格的人将其证书违规挂靠到非工作单位名下,以获取报酬或谋取其他利益。但资格证书具有很强的人身依附性,禁止“人证分离”。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倒卖、出租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行政许可的,应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应追究刑事责任。
虽然“挂证”面临着很多不可控制的法律风险,但由于持有证书者想赚外快,有些单位则希望通过相应证书获取资质,利益刺激下,两者自然不谋而合。
无论是出租证书还是租赁证书者,均系恶意使用资格证书,滥用行政许可。鉴于此,面对“挂证”乱象,大数据技术大有可为。
一是注重身份证号码的使用,不仅在资格证书中载明身份证号码,并纳入数据库中,促进精准比对。二是应建立多个部门信息共享的超级数据库,做到互联互通,提高监管的穿透力和精准度,防止出现“一人多证、多头挂证”现象。只有做到跨行业识别,综合搜集、分析持证人的职业及资格证书的关联度,方能堵住漏洞,让“挂证”者现形。
治理“挂证”,大可借力互联网。大数据支撑之下,相关部门可通过数据分析,有效识别“挂证”行为,进而让某些有特定准入门槛的行业更加健康有序,避免被“挂证”行为搅浑了水。
□史洪举(法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