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
为发表论文而发表论文,既催生了论文行业的虚假繁荣,也带来行业腐败。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近日发布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打破职称评价“一把尺子量到底”、职称论文“一刀切”等条条框框,对不同人才制定不同标准,全面推行代表作制度,支持人才自选代表性成果代替论文。记者了解到,此次改革是自1986年职称改革以来,本市再次启动的职称领域重大改革,涉及全市30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
相比于传统的论文、论著,《意见》所界定的代表作范围极为广泛,专利、项目报告、研究报告、理论文章、决策咨询研究报告、精品课程、教学课例、疑难病案等应有尽有。可以说,凡是在本行业内,自己能够拿得出手的东西,都可以作为代表作以代替论文。如此颠覆式的松绑,对于深受论文之苦的参评者是莫大利好。
论文,一直是众多参与职称评定者的心头之痛。一项最新调查发现,27.6%的教师认为职称问题给他们带来了繁重压力,19.7%的教师认为发表论文给他们造成重压。论文成为一道横亘在职称评定路上的栅栏后,就会以不同的方式寻求跨越。
在强大的需求压力下,各种乱象就会应运而生,比如,聘请枪手一条龙服务、复制粘贴式的抄袭、花钱购买刊物版面等,既催生了论文行业的虚假繁荣,也带来行业腐败,以致假期刊、鸳鸯刊等乱象层出不穷。北漂高中毕业生李朋阳,就曾仿冒知名医学杂志制作假刊,3年间以帮发论文为名骗取全国884名医生200万余元。
为发表论文而发表论文,也形成了巨大的泡沫。最新的媒体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据统计,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好论文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是为了晋升职务、评定职称和争取项目经费的无效论文。
严格意义讲,代表作是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成绩的体现,打上了个人鲜明的职业特性和个人特征,其佐证和证明效力并不亚于论文。与此同时,代表作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又是论文所不具有的。从这个意义看,用代表作替代论文,形式灵活且简捷有效,可以说,职称改革这一步,走得好。
2015年,人社部、卫计委联合发文要求县级及以下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审时,职称外语成绩可不作为申报条件。从“不考英语计算机”到“代表作可代替论文”,职称改革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兴利去弊成效明显。
代表作可替代论文是职称改革的必要之举,其所释放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给职称评定松绑,更在于解除了人才评选的制度枷锁,让他们在既有的岗位上走得更加坚实。也惟其如此,被破坏的学术生态才能得到还原。
□堂吉伟德(职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