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无论中药西药,在我们身体细胞吸收过程里,都是遵循“化学反应”规律发生的,而不是按照古人“阴阳五行、配伍归经”的观念进行的,从这方面讲,中医药不应排斥现代化学的介入。
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因为学识经历的不同,许多人对同一个事物会有着不同的认识,然而这是否会改变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呢?
大年初五(2月20日),卫生计生委12320卫生公益热线官微针对国人热捧的“补品”阿胶指出:阿胶并不值得买,营养价值还不如鸡蛋,因为它只是“水煮驴皮”,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其中缺少人体必需的色氨酸。这条微博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多数网友表示再也不买阿胶了。
该不该用化学阐释中药存争议
不过跟其他许多类似话题一样,因为涉及中医药,网友们、各方的观点也各不一致。比如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一家之言称,“用化学成分阐述中药的功效,是典型的偷换概念”。该文章认为中医的药效理论不同于西医的药理研究,二者分属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理解中医药“远不止化学成分层面”,不过该文章也承认,中药经典理论还需要更深层次的研究探索。
但有些问题仍值得推敲:比如涉及中医是否应该讨论“化学成分”?这里说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们周围也包括中药、包括人体的成分组成。化学云云,不过是以化学手段去分析。比如化学发现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碳氢氧氮等,跟组成无机物的元素并无二致,这一发现打破了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界限。说起来,这个发现也跟我国科学家有关,因为其标志之一,是在六十年前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它同样具有生物活性。
正如阿胶来自驴皮,中医药一向以取自天然、“食药同源”标榜,然而现代化学揭示了食物和药物“化学成分”的秘密,比如让食物提鲜的味精(谷氨酸钠),在许多饭店里,它的名字改名叫鸡精。比如我们人人爱吃的红烧肉、烧烤之所以味道诱人,在于糖类和蛋白质之间发生的美拉德反应,这类反应同样存在中餐烹调、中药炮制过程中。
尽管我们对“化学反应”这个词可能心怀畏惧,然而我们身体能够消化、吸收食物和药物,甚至生命过程本身,全靠各类化学反应。因为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在分子层次上的变化,这种手段被命名为“化学”。
现代化学对生物、生命过程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分子层级。而弄清楚细胞内的化学反应过程,弄清楚正常生理过程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让现代医学得以开发出来许多针对性极强的新药物,攻克了过去的许多顽疾,让原本毫无希望的病人得以重享生命的乐趣。
用科学弄清中医药“黑匣子”原理
那么,中医药就应该一直是“黑匣子”,拒绝现代化学介入吗?其实也不是。化学这个学科的前身,在西方称为炼金术,在中国称为炼丹术。中国传统医学家、道士等在炼丹制药过程中,认识了很多种物质的化学特性,比如东晋葛洪曾经发现有些化学反应是可逆的(如水银和硫磺化合成为丹砂,丹砂加热又会分解出水银和硫磺)。
进一步说,中国传统医学家们当然也想弄清楚人体结构、药物成分、药物机理,只是由于时代的局限,特别是缺乏实证逻辑、实验科学,古代中医跟西方传统医学一样,无法弄清楚很多问题,也存在许多错误,但他们从未停止探索。我们今天继承传统文化,不应该只背古代医书,把“经典”看作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更应该实现古人的“初心”,完成他们最初的目的——治病救人。
有专家说,用西医的方式去理解中医,中医则永远“说不清、道不明”。其实不是亦步亦趋地要照抄西医,而是要学习同行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从根本上弄清楚中医药的“黑匣子”的原理。毕竟,无论中药西药,在我们身体细胞吸收过程里,都是遵循“化学反应”规律发生的,而不是按照古人“阴阳五行、配伍归经”的观念进行的。同一个世界,同一套规律,决定了必然殊途同归。
屠呦呦受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用现代医学方法合成植物中原本不存在的青蒿素,为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地位争得了发言权。中国传统医学研究人员,有没有勇气向屠呦呦、向西医同行学习,扬弃错误,披沙拣金,打破中医药的“黑匣子”,把中国传统医学家们的探索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呢?这正是我们应该期待的。
□孙正凡(科普作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