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以科技的手段解决民生痛点,也是建设智慧城市,以及城市管理不断走向精细化的体现。
据新京报报道,昨日起,北京市交管局在全市范围内启用20套“声呐电子眼”违法鸣笛抓拍设备,正式对违法鸣笛车辆进行抓拍。五环路内(含)所有区域及五环路外的医院、学校等周边禁鸣区域,违法鸣笛将面临100元罚款处罚。
“声呐电子眼”正式启用,并且能准确地捕捉到谁在违法鸣笛,这对于饱受这一噪音污染的民众而言,相信会是一个特别振奋的消息。
法规上,根据《北京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公安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在特定的区域和时间限制或禁止鸣笛,比如北京早在2007年就规定了五环路内禁止鸣笛。而《北京市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第九十一条十四项甚至也给出了具体的处罚规定,“在禁止鸣喇叭的区域鸣喇叭的,处100元罚款不记分”。
但现实生活中,还是有一些司机难以改变乱按喇叭这一习惯,违法鸣笛也因此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驾驶陋习。实际上,从2018年1月至今这短短的时间内,在先期不处罚试点中,已设置的设备就已经累计抓拍违法鸣笛3万余起。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虽然噪音污染早就被视为一种严重的“城市病”,并且被认为是仅次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三大城市公害之一,但对于噪音污染的治理却一直存在不小的难度。原因是噪音污染不像其他有形污染,它看不见摸不着,是分散的、局部的,所以即使有市民投诉,往往也苦于难以取证。而噪音污染中的违法鸣笛,更是产生于瞬间也消失于瞬间,想要取证更是难上加难。
这就造成,许多市民虽然饱受其苦,却也束手无策,有时候在睡梦中被惊醒,或在马路上被吓着,也只能默默忍受,积愤于胸。这也给交警的执法带来不少困难,使得一线交警只能以批评教育为主,无法给出实质性处罚。
更有甚者,一些有这种陋习的司机,也傍着“取证难”而变得肆无忌惮,有时候长按喇叭发出刺耳的声响,已经变成他们挑衅、发泄的一种方式。而一旦陋习变成挑衅,可怕的“路怒症”就极其容易被激发出来。实际上,查阅相关的新闻可知,因为违法鸣笛导致马路上互殴、伤人,甚至进而影响到交通秩序的事情,并不少见。
其实,违法鸣笛作为一种噪音污染,危害远不止这么简单,它不仅让人烦躁,影响他人睡眠,更会引发或触发心脏病、学习障碍和耳鸣等疾病,甚至减少人的寿命。可以说,它就是许多城市中民众长期以来想怒而无法怒的民生痛点之一。
“声呐电子眼”的出现并启用,针对的正是违法鸣笛中的取证难问题,解决的恰是这一民生痛点中的核心难题。据悉,“声呐电子眼”由声阵列采集设备、高清摄像机、数据采集仪、声源自动识别系统和LED电子显示屏等组成,对车辆喇叭声音的采集十分精准,一抓一个准。这在前期的试用过程中,也已经得到充分的验证。
以科技的手段解决民生痛点,也是建设智慧城市,以及城市管理不断走向精细化的体现。我们期待,“声呐电子眼”未来能给北京带来更多宁静,为市民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声呐电子眼”作为一种治理城市噪音污染的手段,本质上还是一种工具,如能借此工具,让所有人都养成尊重他人、善待公共环境的文明驾驶习惯,或才更为重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