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我们祭奠汶川地震中的逝者,是为了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也是为了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有稳稳的幸福。
今天是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回望,缅怀,期许,当此“十年之祭”,望川不忘川,天涯共此时。
十年很短,石火光阴,转瞬即逝;十年也很长,长到当年经历这场灾难的人都染上了岁月的痕迹:
曾冒着危险勇救两名同学的“小英雄”林浩,已经长大成人踏上了演艺之路;
曾为压在板石下的同学举了一夜吊瓶的“吊瓶男孩”,入伍后又到了银行;
在地震中失去母亲、两岁女儿等10名亲人仍坚持在救灾一线的“最坚强女警”蒋敏,如今重新拥有了完整家庭;
骑摩托车背着亡妻的吴加芳,经历过“情义男”与“薄情寡义男”的争议之后,说,我只是普通人,现在只想让自己平静地生活。
经历了地震,饱尝了痛苦,10年,有的人在成长,并在成长中拥有了新的方向;有的人在被聚焦之后,又回归平淡。
伤痛虽然不可能被彻底忘却,但经历过地震的人们,历经十年,大多生活重回正轨,并仍然有着属于自己的心愿和希望,这或许是我们今天最应该为之欣慰的。
我们从未苛求地震幸存者勇敢,也从未希求他们震后的人生轰轰烈烈。他们能在后来的日子走出灾难的阴影,与时间作伴,用时间疗伤,做个普通人,过着平常的日子,未尝不是最好的事情。
曾有哲学家说过,向死而生。在你面对死亡的时候,一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都归到了零点,然后,由此重新发现日常生活的意义。汶川地震确实就这样在哲学意义上,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观。
但我们不要忘记,汶川地震的幸存者是被动归零,是被不可抗力剥夺了旧有的一切,而不得不开始新的生活。被地震改变的人生,不可逆转。
对此,有的人变得坦然,有的人仍难走出阴影。现在,绝大多数亲历者都在简简单单地过着普通人的日子,搓着普通人的麻将,跳着普通人的广场舞,拥有着普通人的幸福。
在震后十年,各路媒体重返汶川、北川、什邡、都江堰等地方,镜头、文笔所现,无不呈现了一种当下平凡而又简单的日常。但所有的救灾、赈灾以及灾后重建的目的,其实也再简单不过——让经历过灾难的同胞,像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过上正常的日子与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
本质上,国家对国民的守护,底线目标也在于此:力所能及地保障每一个人都拥有这样一份简单的美好、日常的幸福。
所以,我们在今天回望汶川,除了关注灾后重建的成就,灾区民众的生活状态,也是为了更深刻地记住这样一个信条——一个社会历经灾难之后不忘成长。
我们看到,无论是在玉树地震、雅安地震、九寨沟地震中救灾行动的有条不紊,还是今年应急管理部的成立组建,这些国家应急救援管理体制实实在在的变化,都为民众尽量免于被不可预知的灾难吞噬,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而经历过汶川地震的洗礼,中国社会志愿精神也蔚为大观,公共参与几成常态,公益组织得到更充分的培育、规范。正是此次洗礼,让志愿者成了灾难救援合作网络中的重要一环,让民众成了促进慈善透明的主力,让命运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十年了,中国社会的这份成长,无疑是对逝者的告慰,也是对生命价值最好的称量。
时光流逝,生活继续!在今天,我们祭奠汶川地震中的逝者,是为了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也是为了铭记真正的价值,为了每一个普通人都有稳稳的幸福。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