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改革开放40周年·请回答1978

1978:从阅读开始的改变

2018年05月28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正是由于阅读的缘故,我不断地走进更为浩瀚的精神世界。40年来,我一直行走在阅读研究与阅读推广的路上。

  我是77届的大学生。1978年2月,当我一个人背着一个自己油漆的小木箱,揣着姨妈送的50元钱和几件衣服,登上去往苏州的长途汽车时,我仍然没有意识到,那场考试对于我意味着什么。其实,正是那一次考试,彻底改变了一个苏北农村男孩子的命运。而那场考试背后的改革洪流,更是改变了共和国的命运。

  大学图书馆是我们的天堂

  高考改革就是那场改革洪流冲破的第一个“堤坝”。那时候,高考是没有门槛的,它给所有人平等的机会。恢复高考的时候,对年龄和学历的要求都不严格,几乎是零门槛,任何人都可以以同等学历参加高考。许多只有初中甚至小学文凭的人,因此有机会参与高考,最后顺利进入大学甚至读研究生。

  1978年进校的时候,学生年龄差别比较大。但是,恰恰是这种混龄学习,给我们的成长带来很多优势,大同学和小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大同学在一定程度上社会阅历和经验比老师都丰富,老师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可以帮助解决。

  那时候,我们老师的学习劲头、积极性决不亚于学生,因为他们也是被十年文革压抑和耽误的一代人。为了能够站稳课堂,为了能够追回失去的东西,他们也在如饥似渴地学习。所以,他们的确是与学生一起成长。

  那时候,大学图书馆是我们的天堂。我们许多学生真的是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一样,疯狂地阅读。到图书馆里经常找不到座位,经常需要下午把书包放在那儿抢座位、占座位。我们拼命地借书、读书,每星期都借满一书包书去读。《西方哲学史》《文明论概略》《第三帝国的兴亡》《中国历代诗歌选》《悲惨世界》《茶花女》《民主主义与教育》等等一本本著作,成为我大学时代最好的精神食粮。我的中小学时代是一个不鼓励读书也没有书可读的时代,1978年是我读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书籍成为我生活与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40年一直行走在阅读推广的路上

  正是由于阅读的缘故,我有幸在大学三年级就被选为留校教师送往上海学习。也正是由于阅读的缘故,我不断地走进更为浩瀚的精神世界。40年来,我一直行走在阅读研究与阅读推广的路上。

  1993年,我担任了苏州大学教务处长,在苏州大学建立了大学生必读书制度。1995年,开展组织力量研制中小学生、大学生及教师四大书目。2002年,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在苏州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正式起航,营造书香校园成为最重要的行动。2003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建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

  此后连续多年呼吁建立国家阅读节、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建立国家阅读基金等,成立国家阅读推广委员会,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把农家书屋建在村小,给实体书店免税,国家领导人带头做阅读的模范,打击盗版、繁荣网络文学、规范中小学图书馆图书采购招标等。

  时光从不辜负任何真诚的努力。40年来,共和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教育生态和阅读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欣慰地看到,阅读的理念已经被更多的人接受,全民阅读的氛围越来越浓厚,阅读率连续下降的趋势得到了遏制。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4年以来“倡导全民阅读”连续5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截至2016年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72个,已建成农家书屋60余万家,更多的人享受到了公共阅读服务。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7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8.81本,比2016年的8.34本增加了0.47本。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平均水平(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整体阅读人群持续增加。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在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塑造着共和国的未来。

  □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