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姚说
所谓橄榄型社会,是指社会阶层结构中极富极贫的很少,中间阶层却相当庞大。在这个社会中,每个成员都能看到拾级而上的希望。
据新京报报道,纪录片导演郑琼在2009年到2015年的六年间,用镜头记录了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分别代表了城市少女、农村女孩和小镇青年。纪录片《出·路》展示了三个人在镜头下成长、寻找各自人生出口的故事。
最开始记录他们生活轨迹的时候,北京学生袁晗寒从央美附中退学,在南锣鼓巷开咖啡厅,同时准备申请国外的艺术学校。
湖北咸宁的小镇青年徐佳埋头书海,带着去世父亲的遗愿,备战第三次高考。
甘肃会宁山区小女孩马百娟,在只有五个学生、两个老师的学校里读小学二年级,憧憬考大学,走出大山。下课后,她去喂猪,牵着毛驴去收糜谷。
6年后,袁晗寒实现梦想,在德国街头和朋友参观歌德和席勒的雕塑;徐佳在武汉找到工作,结婚生子;马百娟几年前已经辍学,之后嫁给了表哥,在她哥哥当年工作的陶瓷厂上班。
纪录片导演郑琼的人生更像徐佳,但她没有考上大学,而是自己在社会上摸索出了出路。对于徐佳本人来说,是否考上大学也并非人生的唯一路径。
但这三个故事的选择最触动人的地方,不是证明了人生的道路有很多选择,而是更多的人缺乏选择。
如果社会无法提供发展机会均等的制度,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少部分人如袁晗寒一样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一部分人如徐佳一样有希望得到比较幸福但并不稳定的生活,而更多的人如马百娟,难以走出阶层的束缚,只能在命运的轮回中重复同样的命运。
在当下的现实中,尤其是马百娟这样命运的人群,他们向往美好的生活,付出很多努力,但结局又会如何呢。
即便是徐佳,虽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中等收入群体。但他背负着整个家族的负担,一旦遇到教育压力或者医疗变故,他的生活很有可能出现快速下滑。这也是数量尚不庞大的中产,始终充满着各种焦虑的原因。
清华大学李强教授认为,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无论是“倒丁字型”还是“土字型”,都是底层占比较大。处于底层的人群,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资源,缺乏教育的机会和社会保障体系,找不到改变生活的通道和空间。
“而如果底层不断提升,最终变成橄榄型社会,中国现代化转型就完成了。”所谓橄榄型社会,是指社会阶层结构中极富极贫的很少,中间阶层却相当庞大。在这个社会中,每个成员都能看到拾级而上的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此前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意味着社会结构向橄榄型社会过渡,让更多社会底部人群有机会上升,也意味着整个社会贫富分化程度缩小。
而中等收入人群的发展,在于徐佳们和马百娟们能否进入被扩大的范围,并能稳定发展,这就取决于教育的发展、收入分配调整、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社会保障体制的健全。
社会结构的演变无法一蹴而就,但未来的《出·路》,终将是逐步健全的公平发展机会保障下,每一个徐佳们和马百娟们,都能变成中等收入群体,进入小康社会。
□姚遥(公益人士)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