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时事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又见“偷埋废料”,真相与责任不可掩埋

2018年07月17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视点

  备受关注的“江苏金坛水北工业园被曝地下掩埋化工废料”事件有了新进展。7月15日,金坛区成立联合调查组,邀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对疑似污染地块取样分析。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涉事地块有两处开挖点发现疑似黑色污染物,重约数吨。经初步检测,其中一处的挥发性有机物出现“爆表”,PPM(体积浓度)数值超过5000。据现场检测人员称,PPM数值超过0,即说明土壤中存在污染物。

  “中央环保督察组刚离开就遭举报”“异地掩埋”“多达几千吨之多”……这些举报所涉信息,让此事吸睛无数。

  从已有信息判断,这起疑似环境污染事件显然是“人为”。所谓“人为”,大概在两个层面:一是人为制造污染。“问题黑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显然需要继续“深挖”。二是监督层面的后知后觉。

  据媒体报道,2012年底该地即因当地群众举报,地方环保部门曾要求企业将已干化的“化工废料”送至专业场地焚烧。面对如今挖出的数吨黑土,不管当年有无及时查处,当地有关部门都有必要给出一份涉及权责践行的“情况说明”。

  最新消息显示,经当地环境监测站初步检测,这些黑色污染物的pH值最高达12.28,属于强碱性污染物。虽然“pH值在12.5以上才能确认是危废”,确定是危废才能将相关责任人移送公安机关刑事立案,但实名举报者声称的“掩埋量达几千吨”是否属实,对土壤造成了什么影响,污染持续了多久,这些疑点仍有待廓清。

  也就是说,挖出废料,还得挖出真相。废料固然能“偷埋”,真相与责任却无法掩埋。

  从环境学角度来说,任何雷霆治污中的停产、限产乃至关门,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废料减量与污染预防的问题。这起事件在部分地方产业仍未跳出工业依赖的背景下并不稀奇,也指向两个具体的现实问题:国内化工企业的固废处理能力究竟处于什么水平?以掩埋方式处理固体废物在基层究竟有谱没谱?

  俗话说,垃圾是错配的资源。那化工废料呢?减害处理的化工废料起码不应沦为环境“杀手”。而解决办法有两个:一个是清洁生产,再一个是绿色处置。

  这些年,很多地方的农药厂等成为“污染大户”,这并不是说农药就是可以原罪的市场产品。说到底,还是因为源头的生产技术缺乏环境考量,在成本控制上没有环境预算。生产粗放、排放任性,部分产业领域的环保技术水平与公众期待有不小距离。正因此,随着全民环保意识和基层环境执法能力渐强,矛盾凸显。

  “掩埋大法”,就是跑偏的具体体现。尽管《环保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上位法不缺,相关“控制标准”也早已确立。但是,科学严谨的“掩埋处置程序”,已然沦为某些无良企业的“就地(异地)处决秘诀”。

  所以,在对该事件深入调查、依法追责之外,还需将目光投向对化工废料的减害处理问题。在当下产业升级的大势中,也只有重视清洁生产、悉心钻研固废处置的核心技术,同时规范环保标准、强化环境执法,堂·吉诃德式的实名举报,才不至于成为此类问题曝光的“标配”。

  □肖玮(环境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