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当商家漫天撒网,随意向不确定客体灌输商业信息时,当消费者明知不妥但完全无力拒绝时,这样的电话轰炸已经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据新京报报道,工信部等13部门日前联合印发《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决定自2018年7月起至2019年12月底,在全国开展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将重点整治商业营销类、恶意骚扰类和违法犯罪类骚扰电话,规范通信资源管理,加强源头治理,打击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合力斩断骚扰电话利益链,实现商业营销类电话规范拨打、恶意骚扰和违法犯罪类电话明显减少的目标。
当下,在即时互联互通的语境下,手机已经成为信息交流的基本工具。与此同时,民众也每每苦于骚扰电话的无休止、花式折磨。
过去,尽管有关方面屡次表示将加大治理力度、规范通信秩序,但现实的看,民众正常生活被干扰的情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观。不仅如此,不少人还身受更严重的侵害,被骗钱骗物等。
凡此种种,确需有更严厉的措施与路径。
从类别看,商业营销类仍属于电话骚扰的主要领域。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举报中心公布的情况月报可为佐证,在今年6月份共收到的举报涉嫌骚扰电话4.5万件次中,其中内容为贷款理财类、违规催收类和房产中介类的举报信息居前三位,占比分别为20.8%、18.5%和11.2%。三者均属商业信息,合计占比超六成。
此前,也有意见认为,对于商业推销而言,应因人而异,“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同一个营销电话,你认为是骚扰,但对某些人来说却是实用信息,怎能一竿子打死?
其实,这不过是为骚扰张目的狡辩而已。当商家漫天撒网,随意向不确定客体灌输商业信息时,当消费者明知不妥但完全无力拒绝时,这样的电话轰炸已经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从治理主体看,电信运营商难辞其咎。无须讳言,在打击骚扰电话上,运营商表现得不偏不倚,“宽容”得很,而据央视、新华社此前报道,有运营商公然为各种骚扰电话开绿灯,甚至向客户提供非法号码资源。此种逐利行为,也使得骚扰电话屡治不绝。
此番治理行动明确要求,规范通信资源管理,加强源头治理,打击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可谓对症下药,切中肯綮。
此外,惩治力度的加大也让人对整治行动充满信心。比如,方案提出,严禁在用户明确表示拒绝后仍向其拨打营销电话,对违法违规企业和从业人员依法采取监管措施或予以行政处罚。这一举措,使得责任追溯成为可能,从而有可能从源头上杜绝营销电话扰民。
一个健康的社会,当然不会、也不应该拒绝商业信息的发布与推广,但前提必须是消费者的同意。如果无视法律,非法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或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大水漫灌,最终伤害的仍是民众的耐心和信任。
说到底,整治骚扰电话牵涉到方方面面,各个环节。这既是骚扰电话难以根治的原因,也是治理的希望所在。这次13个部门联合整治,各个环节配合,可谓空前,相信也是为了彻底根治。
实际上,也惟其多个责任主体都能切实负起责任来,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市场主体强化自律,普通消费者强化维权意识、较真意识,则治理的链条才会成为闭环,也才能更好保护消费者利益。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