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上一篇  下一篇

“民企主动并入国企”并非都是皆大欢喜

2018年09月18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 观察家

  民企向国企“融资”不是民企的经营能力、市场出现了下滑,更多的是资金出现问题。

  16日,有著名经济学者表示,中国经济大格局发生了变化——国进民退现象比较突出。他引述自己所做的调查称,在广东、深圳、浙江等民企民营资本较发达的地方,国资都在高歌行进。

  这位学者表示,不同于以往“国进民退”,此次的性质是民企主动并入国企寻求庇护。“我将之称为民企面对经济下行剧烈压力下的一个自救措施。不这样做就得不到资金。这样做企业就活了,利润就有了,就业就保持了,似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实事求是地说,这次“国进民退”确实并不是行政力量主导的兼并重组,而是在市场环境下,民企主动寻求的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你情我愿却充满了悲情色彩,几乎是民企的最后一次自我救赎。不少经济学家亦表示出担忧——“后果会是令人堪忧的”。

  因为这样的选择并非“皆大欢喜”,这种看似正常的市场自发行为,并非社会合意的结果,背后却同样有着深刻、复杂的制度因素,此类新的“国进民退”根源在于金融体制环境不利于民企,使得一些国企“乘虚而入”,因此要想改变民企悲情自救,就急需改革金融体制。

  这位学者分析此轮“国进民退”有四点原因:一是整体经济形势“稳中有变”,首先受冲击的是民企;二是近年“三去一降一补”使产业链相对优势地位发生变化,在上游的企业更赚钱;三是影子银行受到抑制,阻断民企以前的融资途径;四是歧视民企现象仍存在。

  事实上,民企向国企“融资”的确不是民企的经营能力、市场出现了下滑,更多的是资金出现问题,要么融资跟不上,资金链面临断裂;要么是资金成本太高,吃掉企业利润,导致最终的结果是,由经营能力差、但却容易获得融资的国企来收购民企股权。但我国长期以来,金融体制环境并不利于民企发展,尤其是银根收紧等金融监管措施,受到冲击最大的必然是民企。

  也不能否认,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力度不可谓不大,也针对民企“融资难、融资贵”做了不少有益的、实质性探索,但真正从骨子里做到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一视同仁、对大中小企业平等对待可能还有漫漫长路要走。

  众所周知,现代金融在企业经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大的企业甚至是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毫不夸张地说,缺乏一个有利于民营经济的金融环境,就必然会出现更多悲情自救的民企,也不可能有民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为此,国务院此前专门召开会议,直指中小企业、民营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并提出,对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要一视同仁,对大中小企业平等对待。短期来看,必须尽快出台相关金融支持民企生存发展的具体措施;长期来看则要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比如前不久有企业家向央行提出设立民营银行等措施。

  唯有如此,才不至于出现民企寻求国企进行悲情自救现象,金融制度改革才能实现中国民企的整体救赎。

  □周闵禾(经济学博士后)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