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时事评论
下一篇

梁莹“用吓人视频让老人忆大屠杀”,是真的吗

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议论风生

  

  建立学术伦理、学术规范委员会,严格审查学术活动是否符合伦理、规范要求,重视对青年学者的学术伦理与规范教育,不仅应是大学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也应成为实施导师制的价值所在。

  南大教授梁莹撤稿事件继续发酵,除了涉嫌学术不端外,她遭学生联合举报授课敷衍、不讲学术伦理等问题也被曝光。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众多学生和部分与梁莹打过交道的学者透露,梁莹在讲座中讲述了自己做戒毒与老年人相关课题的细节,她对被研究者的用词极不尊重,称把他们从戒毒所或养老院“拖出来做实验”;她在讲座中提到,因为有的子女不同意老人做实验,最后她找到了一个收容“三无老人”的养老院,因为只要院长同意就好。

  梁莹还曾在讲座上宣称,他们用很吓人的视频让老人回忆亲历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惨案,当时老人跪在地上哭,这样研究所需要的脑成像图片就会看起来“非常漂亮”。

  如果这些说法属实,那梁莹的学术研究操作行为显然已涉嫌违反学术伦理——为了得到符合自己研究目的的实验资料,无视被实验人心理承受能力,对其造成二度伤害,事后对此毫无悔意,并在讲座中传授给学生,这何止是有违师道尊严。

  事实上,梁莹事件之所以能得到舆论的高度关注,是因为从她身上能看到当今高校学术界太多的痛点。这包括当今学术评价体系过度追求功利的学术成果,以至于有些人重“学术成果”轻学术伦理。梁莹在讲座中披露,自己用吓人视频让老人忆南京大屠杀,若这确实存在,那无疑是其典型表现。

  之所以有这样的现状,与很多学者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学术伦理与学术规范教育有密切关系。通常而言,师承(即通过与导师的共同学术研究和接受导师指导)是学生从中习得尊重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的重要途径。但我国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的师承难言至善。

  有些导师在言传身教中,灌输给学生极为功利的学术价值观,比如为取得学术成果不择手段,包括为了多发文章,揣测学术期刊编辑的偏好来“炮制”论文;编造假的调查数据、实验数据,花钱请人代写论文或为他人提供代写论文服务,不论导师贡献多大都把导师写为第一作者等。梁莹似乎就犯了这里面的很多条。

  忽视学术伦理的行为对高校学术氛围,尤其是学生、青年学者造成了非常负面的影响。许多学生对待梁莹这样的“学术大牛”,往往抱有膜拜心理,但当他们发现“学术大牛”也有不良行为时,一般会有两种结果:有些人对“大牛”和学术研究大失所望,失去学术理想;还有些学生可能从中找到学术入门路径,把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不当回事,学术研究由此也盛行“成功学”那一套。

  无论是涉嫌学术不端,还是疑似有过“用吓人视频让老人忆大屠杀”等学术伦理匮乏的行为,梁莹事件再次提醒我们,部分学者的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意识亟待提高。而建立学术伦理、学术规范委员会,严格审查学术活动是否符合伦理、规范要求,重视对青年学者的学术伦理与规范教育,不仅应是大学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也应成为实施导师制的价值所在。

  目前南京大学已经表示成立调查组,调查梁莹学术不端问题,而对部分人“指控”梁莹违反学术伦理的相关行为,也不妨纳入调查范围,给公众一个交代。

  □熊丙奇(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