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请多放几个“狗粪收集箱”
狗屎被人们称为“地雷”,在一些街头巷尾,尤其是城市绿地可能遭遇。虽然也有宠物狗主人用废纸为其善后的,但这样的狗主人毕竟不多。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当狗的主人为狗粪善后之后,狗的主人不知将手中的狗粪丢哪里?总抓在手中也不是个事啊。
前几年,我去香港旅游,看见每隔一段路,道路金属护栏都挂着“狗粪收集箱”,上面有活动盖板。以便让遛狗的市民及时收集狗粪投入箱内。巡街的保洁员则将狗粪作为有机肥回收利用。
这样一来,香港街头的狗粪就“消失”了。结合实际情况,北京不妨也在街头设置“狗粪收集箱”,比如附设在垃圾箱上,加注用途说明,并且让保洁员及时收集与利用。这样一来,养狗的市民为狗粪善后就不会有顾虑,沿街的狗粪想必也会越来越少。 □王建国(市民)
数字北京信息亭咋成了摆设?
最近,走在东三环北路发现,两侧人行道旁竖立着的多个“数字北京信息亭”(是一个两米多高的“盒子”,除了向着主路的一侧是板材外,其他向着人行道的三个侧面都是显示屏)无法正常播放图像内容。仅有的两个正常播放的信息亭播放的内容也很单调,并且长期没有更换内容。
而其他“罢工”的信息亭,一副脏兮兮的“惨状”:显示屏落满了灰尘,我用手一划,一条深深的痕迹特别明显;显示屏外的铁板有不少生锈之处,有些铁板表面还被涂上了不少白漆,显得很不“和谐”。据周边居民介绍,那是因为有人在上面乱写乱画广告信息,所以用白漆当“遮丑布”了。
其实,“数字北京信息亭”曾是北京街头一景,市民可查询医疗、文化、旅游和餐饮等各方面信息。可如今,一些信息亭竟成了街头摆设,实在令人惋惜。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亭的作用确实不大了,但也不能就此忽视不管。比如,实在功能不全的信息亭即可拆除,尚能用的还继续保留,但要多加维护。 □姜晓秋(市民)
设社区食堂让老人“吃好”
周二,老友孙大爷在朋友圈晒“幸福”:七十六岁的他,自己独居,腿脚也不灵便,天天买菜做饭力不从心,吃饭常常“对付”。自从有了社区食堂,卫生、方便又省心,价格还适宜,吃完饭还不用刷碗,“在这里吃饭天天像过年!”
这十多年里,政府不断给退休人员涨退休金,孝顺的孩子们也经常给老人钱。老人钱基本够用,没有特殊情况,的确“吃不了”。可是,对于特殊老人群体而言,“吃不了”并不代表“吃得好”。由于没有能力做饭烧菜,不少老人更多时候还是“吃不着”,根本不敢奢望“吃得好”。
让困难老人不再感叹“下楼买菜像上战场,做个饭比打仗还累”,积极在社区推行老人食堂,是个好办法。应该持续发力,为老人提供三餐膳食保障,让老人们“吃不着”变成“吃得好”,吃得应时,吃得健康。 □陈永江(市民)
评论投稿信箱:shepingbj@vip.sina.com shepingbj@vip.163.com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