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上一篇  下一篇

论行长面部与银行绩效,奇葩论文能有啥价值

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观察家

  我们没有必要对“怪命题”论文简单、粗暴地吐口水,因为其中或许也有一些学术价值。

  最近几天,几篇“奇葩论文”开始在网络流传,其中《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研究》、《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中国传统文化对蟋蟀身体与战斗力关系的认识》等引发网友热议。

  “奇葩论文”不仅现在有,以前也有,比如前两年某校生科院的博士论文《八角茴香对卤鸡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就曾引起网友调侃。不仅国内有,国外也有,比如法国一兽医学院的《猫身上的跳蚤和狗身上的跳蚤谁跳得更远》,甚至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奇葩论文以后也不会少。

  论文,是指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也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概念宏观,形态很多,但有一点却是已经形成共识的——它有一定的科学性、规律性、专业性,能表达作者的创新思考。

  换句话说,论文有基本的规范,但也鼓励开放式创新。所以,对于一篇论文是否成立的研判,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也需要对行业相关命题初步了解为依托,还真不能简单地以“吃瓜群众”的简单好恶来盖棺定论。

  循规蹈矩、重复常识、毫无创见的论文大概既无聊又无用;而要打破常规,鼓励创见,可能必然就会伴生一些超经验的“奇葩怪题”。但是,谁能否认这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创新!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很多看似奇葩的东西,背后或许蕴藏着一定的想象力。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对“怪命题”简单、粗暴地吐口水,更应该从中洞察到其价值,哪怕是深入批判的价值,或者证伪的过程,也未尝不是一种认知的丰富。

  当然,学术研究也有相应的游戏规则,观点站得住、立得稳、证得清,是其基本要求。对这种东西的界定,需要行业内专家的参与,需要学术期刊编辑们的坚守,更需要社会公众的理性围观,共同以公共思辨,努力确保其不背离科学,不背离学术论文应有的底线。努力扩大思考的外延,是论文应有的方向;尽量减少扼杀,也是其应有的自律方向。

  应看到,民众对“奇葩论文”习惯于口水化地冷嘲热讽,是因为大家有意见。对封闭的论文游戏有意见,对低质量凑篇数的考核体系有意见,对某些专家们自娱自乐、炮制垃圾论文有意见,对某些学者不学无术混学历有意见……而这才是学术圈需要自我反思的。

  互联网时代,论文不仅要接受学术圈内的检验,甚至要接受每一个潜水网民可能形成的监督。“知识的危机”就是要接受开放世界的公开评判。知识正在前所未有地网络化,我们都需要在更开放的视野中辨析别人,也在同样开放的环境下接受别人的辨析。

  《知识的边界》有句话说,世界太大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了解全部。超出认知经验的东西,我们需要在敬畏其来有自的前提下,认真辨析,克制口水;而提出超经验的学术观点,也需要在遵循基本研究规范与逻辑的前提下,自证成立。因此,对超经验的“奇葩论文”,也不用一棍子打死,宽容和高质量围观,更有可能倒逼学术研究的品质升级。

  □毕诗成(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