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论
上一篇  下一篇

从老布什北京生活时代找回中美间建设性精神

2018年12月02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 观察家

  

  老布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他的政治生涯也可以为后来者提供镜鉴。

  美国第41任,也是最长寿的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于11月30日去世,享年94岁,他是第43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的父亲。布什父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本世纪的前九年,主导了美国政治的部分进程。

  老布什最引人瞩目的政治行动,多与冷战时期有关。1988年代表共和党参加美国总统大选获胜后,他站到了最前排,见证了冷战时代的结束,并有机会为后冷战时期的美国要扮演的角色给出定义。老布什用1991年美国率领34国联军对伊拉克展开“沙漠风暴行动”给出了定义。这场战争似乎证明了美国是后冷战时期唯一的全球超级霸权。之后,小布什又通过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对美国的超级霸权加上新注解。虽然这些注解在今天看来并不成立,但不能否认,在很大程度上,老布什是里根主义的主要受益者。

  当然,老布什不只有二战和第一次海湾战争的经历,还有其他经历。其中最重要的一段是:从1974年10月到1975年12月在北京担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成为唯一一个具有驻华使节经历的美国总统。他目睹了中、美、苏大三角战略的构建,他与第一代、第二代中国领导人多有交往,他对油条、豆腐脑、自行车有深刻记忆,在历任美国总统中,他访问中国的次数也足以排进前列。

  在老布什在北京吃油条、豆腐脑的年代,中美还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但两国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已经找到了如何交往的方式:中美两国不需要回避分歧,可以各自阐明观点,然后寻求共识。这一精神在《上海公报》中得到体现,也构成了中美关系的底色。虽然此后中美关系曾不断调整,出现了从“战略竞争者”到“建设性合作伙伴”等极化分布的不同定义,但有一点是不能动摇的,即《上海公报》所说的“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符合两国利益”。

  老布什被认为是“在没有连任的总统中最被低估的一位”。部分原因是他沉湎于里根主义的战略架构中,没有意识到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来临。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中美找到了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定位,相互挖掘了市场潜力,但随着中国经济权重的加大,已经形成的中美交往模式似乎正在面临新的转型。人们有必要从老布什北京生活时代中,找回中美关系的建设性精神。

  在晚年,老布什非常不愿意人们对他的历史作用做出评价。他担心,对于他的历史定位,人们说不准“只能找到一摞空白卡片”。当然,历史事实不会是空白卡片,但历史定位确实有可能是。在今天,中美关系能否平稳发展,肯定是历史定位中的重要一项。就此而言,老布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他的政治生涯也可以为后来者提供镜鉴。

  □徐立凡(专栏作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